2020年第5期 ( 总第163期 )
发布时间:2020-06-12      来源:学会秘书处     作者:       分享到:

创新引领 合作发展
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慧力量
——在中国科协九届七次全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中国科协主席  万 钢
2020430日,审议稿)

各位委员:

在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际,我们以“通讯+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国科协九届七次全委会议,进一步凝心聚力,引领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作出应有贡献。

受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9年工作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极不寻常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广大科技工作者,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期待与重托。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过去一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新型手性费米子,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机制、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取得新突破,“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服务民生改善、助力精准扶贫取得新进展,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新步伐。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砥砺爱国奋斗,矢志创新建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一年来,中国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线,把强“三性”融入“四服务”,把“四个着力”工作要求贯穿始终,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服务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科技界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筑牢

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定履行政治使命,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科技界爱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级科协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突出示范带动。紧紧围绕中央确立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防范风险挑战、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科技治理等重大主题,及时跟进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带动机关、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识变应变求变能力。强化“一体两翼”系统部署。针对学习上热中温下冷、学用脱节等问题,形成“听一课、讲一课”机制,带动全国学会理事长、省级科协主席、党组书记等学深悟透并有效落实。推动知行合一。围绕学习总书记国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科技科普70年成就展等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开展科协系统学风传承行动。围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组建宣讲团,组织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举行100余场报告会,全年共组织64期科协系统培训。各地科协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重庆举办400余场“讲信仰、讲信念、讲信心”宣讲活动,覆盖20万余人次。创建中国科协党校(人才学院)。统筹“一体两翼”组织架构,凝心聚力,通过有效服务团结引领“三支队伍”,打造没有围墙的人才中心和价值引领阵地。抓住科技领军人才这一关键群体,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信仰、信念、信心,强化高端引领和示范效应。在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班;联合中央党校组织近200名院士专家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打造融学习、交流、智库于一体的政治引领平台;组织暑期考察休假,传递总书记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关爱;加强国际组织任职能力培训,助力科学家在国际舞台更好彰显价值。面向海外人才,强化开放引领和国情文化交流,增强信任、包容、合作的共识与信心。积极利用世界组织、国际会议等平台做好海外人才吸纳。面向科协系统干部,着力强化管理能力提升,实现对全国学会理事长秘书长、省级科协主要负责人、脱贫攻坚骨干力量以及青年领军人才的有效覆盖。江西、浙江等地方科协先后成立党校,河南建立乡村振兴科技党校。经过半年的建设,科协党校面向“三支队伍”的学习平台功能初步显现。125日中国科协正式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整合智库、学术资源,用学术语言讲好政治,目前已吸纳20家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作为信息来源渠道,推送百余篇原创文章。精心组织一批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科学家精神、科技前沿知识视频和专题内容,50集网络视频课程受到主站热推,受到社会公众好评。

二是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对科技、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聚焦靶心,明确战略主攻方向,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折不扣落实,有效激励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报国热情。落实中央深改委关于一流期刊建设的重大部署,着眼全局加强战略谋划,带领科技界以打造一流期刊为突破口,强信心、促改革,添动能、建机制,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贯彻总书记对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系列国际会议的贺信精神,搭建中国主场交流平台,宣介中国开放合作的主张,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决策咨询、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的重要批示精神,完善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作用的保障机制。贯彻总书记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等重要指示精神,与教育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推动学科建设、国家产业基金等工作落实。

三是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组织科技界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凝练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符号,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科学家精神纳入革命精神谱系。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转化为科技界行动遵循。发挥全国学会示范作用,组织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航空发动机产学联合体和千名青年科学家发布学风建设倡议,中国老科协启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促进学风建设行动”,形成全面加强学风作风建设的强大共识。夯实科学家精神和学风建设的青年基础,持续打造“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品牌,围绕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组织13所高校演出49场,一批剧目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使青年学子受震憾、受教育。组织部分剧目赴澳门、广东巡演,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添亮色。贵州打造反映“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先进事迹的新剧目,江苏创编反映直升机泰斗王适存感人事迹的新剧目。唱响“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主旋律,32家省级科协和中华医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等65家全国学会参与,共同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活动,集中展示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的时代风貌。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征集科学摄影作品和微视频,组织科技人员讲好身边故事,自觉把个人和团队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北京选树61位老科学家作为科技界楷模。山东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命名为全省“中国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打造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品牌。上海制作《十院士谈学风》专题片,上线抖音官方帐号。以重大活动与组织创新为载体,持续营造团结引领氛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组织开展“双百双服”(百家学会、百支科技志愿队,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行动,倡导并推动科学家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成立中国科技志愿总队,百余家(占全国学会近半数)全国学会组成科技志愿服务队,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实际行动礼赞新中国七十华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话题上线一周内阅读量超1.5亿。北京以“科技工作者今天的心声”为题策划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播出,产生热烈反响。湖北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启动“五个一批”行动。

四是守牢科技界意识形态阵地。全面研判中美贸易摩擦向科技、人才遏制演化等外部环境变化对科技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强化大局意识和斗争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宣传关、处置关、问责关,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推动阵地建设从科协机关、直属单位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纵深推进。排查学术会议、重大活动的潜在风险,重点做好青年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针对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美国科促会插手涉疆问题与苗头倾向,与外交部密切沟通,及时妥善处置,表明立场、澄清误判。在中央有力领导下,积极应对“IEEE审稿门”事件,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10家学会主动发声,站稳科学无国界、学术无歧视、交流无障碍的道义高地,在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锤炼斗争精神,增强在国际科技舞台上交朋友、增认同、展形象的能力。在全年举办106场国际学术活动中,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既引导科技舆论,又擦亮“探头”增强政治敏锐性,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山东制定应对机制预案,加强对所属100多个网络平台以及自媒体的舆情监测。

五是代表委员和各专门委员会积极履职,形成工作合力。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荣誉委员在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中率先垂范、认真履职,九大代表深入调研,形成系列建议。各地科协积极推动代表委员发挥作用、增强履职实效。安徽建立省科协常委、委员履职通报制度,开展省科协兼职常委牵头实施重点工作任务试点。中国科协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也做了大量工作,老科技工作者专委会参与举办纪念中国老科协成立30周年座谈会、老科学家圆桌会议等活动,决策咨询专委会助力黑龙江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技术交易服务等问题深入调研,青年科技工作者专委会积极推进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人才与继续教育专委会开展西部科技人才流失情况专题调研,女科技工作者专委会举办新时代科技女性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开展女科学家走基层、向女科学家致敬等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丛书采编工作,激发创新报国热情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力持续提升

紧扣时代发展主题,聚力打造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工作载体,把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是服务决策,持续构筑科协智库平台。服务中央决策。形成跨界研判机制,围绕总书记对破解“卡脖子”问题等重大关切,聚焦中美贸易摩擦数字经济、科技伦理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汇聚反卡、对卡之策,全年报送建议60余篇,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组织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专家跨界研判,服务中央决策的动员机制日益完善。持续增强学会、学术交流平台的学术引领能力,通过建立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发布机制,树立科技前沿发展风向标。与北大、清华、人大、北航等高校共建智库,发挥其学科人才资源、全球合作网络等方面优势,突出科技治理特色,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动员全国学会专家参与地方智库建设,为基层科协组织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半数以上省级科协提出的咨询报告多次得到地方领导批示,科协组织智库影响力持续提升。重庆向市委市政府等报送决策咨询建议30篇,其中17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江苏持续打造第三方评估工作品牌,全年报送决策咨询建议18篇,其中8篇(次)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内蒙古组织召开科技工作者日建言献策座谈会、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座谈会。陕西打造“智惠三秦”高端智库品牌。吉林以承办院士专家暑期考察休假活动为契机,汇聚专家智慧。

二是凝聚人才,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障。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海内外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学术引领、以才聚才。与浙江省共同举办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总书记致贺信,为青年创新合作指明方向。峰会以青年科技人才为纽带搭建开放平台,吸引来自10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发布《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议共识》。重庆举办英才大会,塑造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品牌。广东承办中瑞青年科学家论坛,推动成立“中瑞产学研联盟”。主动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主办发展战略论坛,如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体现汇聚战略共识、构筑国际合作战略通道等功能;推进通用技术交流与合作,如与黑龙江合作举办中国科协年会,会同北京、中国电子学会等主办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通过建立科技问题、产业态势发布机制,加强前沿引领;推进专业技术与产业发展,以跨界学术交流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发展,并与地方合作、服务区域发展,如以新能源汽车大会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平台托举、以才育才。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领军人才以及青年人才参评两院院士的举荐力度,中国科协单一渠道推荐的孙斌勇(42岁)成为新当选最年轻中科院院士。提名孙家栋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叶培建院士荣获“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关键阶段雪中送炭,托举青年人才。强化政治引领和学风建设,着力破除“四唯”倾向。地方各级科协持续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北京精心打造科技交流学术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辽宁组建院士联合会,实施首批“学术头雁计划”,搭建柔性引才育才平台。甘肃联合省委组织部共建院士候选人人才储备库。陕西与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共同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团队。河北全力推动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天津的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吉林的青年科技领英计划,上海的飞翔计划、晨光计划,河南的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成为托举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品牌。

三是产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外力做功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组织100余位院士专家开展大调研,精准对接东三省需求,突出技术和人才导入,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在黑龙江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十大战略问题,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开展专题咨询,提出解决方案,120余位院士、近30个国家的130余位科学家和领军人物、80余位全国学会主要负责人、260余家企业代表等共计6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围绕东北全面振兴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服务。助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创新发展,与北京、天津、重庆、江苏、浙江、上海共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增长极,助力北京、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河北建设京津冀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广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智能制造等学会联合体、高校科协联盟、乡村振兴战略联盟等赋能创新协同组织。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开展咨询服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以“三库一平台”(需求库、项目库、人才库,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助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主动探索建立技术服务与交易体系,推动开源平台建设,助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的深度融合。以开源的平台思路,推动协同创新,降低技术交易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国学会与地方联合,提升世界机器人大会、智能大会、新能源汽车大会、中关村论坛等跨界交流平台的影响力,有效汇聚人才、技术等要素。航空发动机产学联合体围绕航空发动机“卡脖子”问题,发布中国航发基础研究合作需求,搭建产学融合交流平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成立“固体废弃物大宗消纳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天津建设中国科协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天津(滨海)分中心,上线企业超过1100家,动员200余家民营企业共同成立滨海新区民营企业科协。河南举办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2019中国(濮阳)石化产业技术发展大会等10多场产业技术大会,签约项目40余项,签约金额近200亿元。贵州围绕大数据战略行动,成功举办天文论坛。江西承办2019中国航空产业大会。上海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范围覆盖中小微企业4万余家。

四是打造社会化公共服务品牌。中国公路学会等6家学会入选国家标准委“团体标准培优计划”,69家全国学会发布团体标准807项。全国双创活动周“会、展、赛”全链条服务效果凸显,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50余家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积极参与全国双创活动,湖南组织企业科协联合开展创新创业融合行动,中国公路学会举办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举办“北斗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林学会举办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微视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贫困县农村“双创”的典型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国作物学会举办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依托“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等平台,开拓全国学会服务下沉、地方科协协同承接新渠道。100余家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创设各类服务品牌,50家全国学会与地方政府、地方科协共建产学联合组织和产业前沿科技智库,30家全国学会会同地方科协开展“全国专家走进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和重点产业领域”示范活动。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专项行动,累计建立各类学会服务站381个、企业联系点2580个,创新助力学会企业联合体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家,每年都有2000余名高级专家活跃在助力工程一线。辽宁实施“全国学会入辽计划”,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54个,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服务民营企业1.2万人次。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等与多个地方科协合作建设实体化转化应用基地。中国稀土学会与江西省科协、江西省赣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稀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国电子学会等与地方科协广泛合作,累计培训高校师资近2000人,《人工智能导论》累计发售近3万本,覆盖22个省份。北京推动社团融合创新,支持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抱团开展“创新簇”建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市科协与中国通信学会等近20家全国学会开展合作,承办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天津市科协发布枢纽型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指南。湖南省科协与省工信厅联合发文加强中小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安徽征集300项企业技术需求与省级学会进行集中对接。山东省泰安市科协与10家全国学会密切合作,建立实体化平台25个。

五是构建科普社会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推动科普服务由政府单一主导向社会化协同发展转型,联合125家产学研机构和媒体平台,首次建立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广东组织150余家科普新媒体单位成立科普新媒体联盟,覆盖粉丝超过1000万。安徽牵头承办第九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四川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探索科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动,支持中心城市开展全域科普试点,首期试点地区天津形成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四全”工作模式,上千万群众直接受益。2019年,天津、重庆、湖南、广西、福建推动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党政绩效考核,累计12个省份开展此项工作。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强化科普法制化建设。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短板,创新升级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扩大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的覆盖面。“科学辟谣”平台聚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关切,专业导入,权威发布,广泛传播,形成及时响应和深度覆盖,8月底启动上线以来,活动覆盖3000多万人。“科普中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优质内容供给,传播量超过285亿人次。全国科普日活动线上线下参与达3.2亿人次。湖北、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积极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澳门成功举办,吸引56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参与,增进澳门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推动科普与教育融合。北京、天津在图书资料职称系列增设科学传播专业,北京评选全国首批75名科学传播高级职称人才。北京科学中心建设一流科技辅导员队伍,设计开发54门课程、八大主题实验室、100余项展厅实践活动,受到首都青少年欢迎。京津冀三地共同成立科学教育馆联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举办长三角一体化系列科普合作交流活动。全国学会科普热情高涨。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等37家全国学会首批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中国药学会以安全用药为主要内容,建设“两微九端”科普传播矩阵,覆盖人群近5000万。中国康复医学会率先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科普进社区、帮扶下基层活动”,线上线下开展科学辟谣。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围绕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公众需求加强传播,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全年组织近50次科普活动,发布科技信息500余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起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团队、食育科普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食品安全周活动。

六是扎实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扶贫为主题,志智双扶,选树典型,广泛组织动员科技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参与脱贫攻坚,定点扶贫县“点单”、科技组织“接单”、科协“买单”,超额完成中央定点扶贫年度任务,助力临县脱贫摘帽,岚县巩固脱贫成效。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立足优势、精准发力。山西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百千万”工程,3年累计帮扶贫困人口8.6万人。内蒙古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旗县行”活动,组织实用技术培训851场次,受益农牧民10.6万人次,打造“县会协作”科技扶贫模式,对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一对一”定向科技帮扶。新疆实施“精准扶贫专家服务行动”,800余名科协干部职工分批下沉,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访惠聚”驻村、南疆支教和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等工作。甘肃持续推进农技协转型升级,走“以会带户、带基地、带合作社、带产业”的社会化扶贫路子。湖北组织249支科技扶贫工作队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扶贫。云南创建“学会+”扶贫模式,组织200多个省州级学会和1万多名科技专家,组建120个专家服务团。中国公路学会为山西临县农村捐建“爱心桥”。


三、完善机制营造生态,一流期刊建设顺利推进

突出机制创新和生态营造,以卓越行动计划为引领,重点突破,加大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改革力度,精耕细作打好硬仗。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出台,会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集成科技界、出版界意见,形成贯彻落实意见总体方案、领军期刊遴选建设方案、集群化改革试点方案等,有序推进实施。

二是实施卓越行动计划。系统布局单刊建设、集群发展、平台托举、人才培育等先行示范项目,以域选刊,围绕重点领域和战略方向,确定22种领军期刊(18种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25%12种进入前10%)、29种重点期刊(18种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25%,5种进入前10%)、199种梯队期刊和30种高起点新刊,形成重点建设目录。强化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试点推进集群化改革,对接国际标准启动数字生产、运营、传播平台建设,开展高水平办刊人才选育。

三是多方协同推进。积极争取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支持,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委员会。与美国科促会、英国工程技术学会、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爱思唯尔集团等建立伙伴关系,深化国际合作。全国学会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四是营造良好生态。建设中国临床医生案例成果数据平台,着力扭转唯论文、唯SCI评价导向,推动构建案例成果代表作制度,推进分类多元评价。选取15家全国学会试点发布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中外期刊同质等效。着眼提升对全球科技资源的汇聚、管理和运营能力,研究推进科技期刊论文大数据中心建设。研究筹建专项发展基金,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编制《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完善学术不端预警查处机制,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

四、深化改革强化基层,群众工作动员力不断增强

坚持接长手臂、扎根基层,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向基层延伸,扩大组织覆盖,创新联系服务体制机制,党在科技界执政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党建带群建赋能基层组织。开展党建引领社区科协建设试点,将科协系统资源统筹下沉基层共建共享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服务平台,打造社区书院、科普讲堂、健康沙龙等群众欢迎的活动品牌,把惠民服务和党的理论宣讲有机结合。联合中央文明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试点。成立中国科技志愿者总队,发起科技志愿服务行动,构建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注册成立各级志愿服务组织7153个,实名注册志愿者24.7万人,累计开展约1.8万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服务450余万人。天津发展1268个科技志愿组织,志愿者6万余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吉林组建全省各级科技志愿者队伍近百支,组建吉林省科学传播专家团队64支,推动科技服务走基层。河南注册科技志愿者9000余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277个,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700多项,数量居全国首位。安徽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技志愿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湖南怀化市鹤城区将“科普中国”“科普湖南”嵌入党群服务网络平台。广东实施科技志愿服务和“上山下乡”行动。

二是以“3+1”试点改革强基。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推广复制有效工作模式,支持32个省级科协因地制宜开展“3+1”工作。在做加法基础上做乘法,累计吸纳3万余名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三长”进入县乡科协兼挂职,调动相关战线力量服务基层,在缓解“四缺”的同时,促进农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结构调整优化,形成面向基层群众的服务合力,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做出新探索。天津出台《基层科协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社区(村)科协组织建设。重庆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科协组织“三长制”改革的意见》。宁夏实现县、乡镇全覆盖,山西实现117个县域全覆盖。江苏推进县乡村三级建立“四长”工作机制,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1287个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实现全覆盖,95%的村(社区)成立科协组织。浙江实现全省11个市、89个县(市区)、1335个乡镇完成“三长”纳入科协班子,村级层面将“四老”人物(老教师、老医生、老干部、老退伍军人)纳入科协组织,基层科协组织手臂有效延长。

三是扎实推动学会治理改革。强化内部治理,制定实施全国学会组织通则,提高专业化规范化服务能力。改革学会办事机构挂靠单位调整机制,继续扩大无挂靠学会的范围,充分保障学会社团法人地位。以全国学会为枢纽,广泛联合产业力量组建产学联合体、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增强学会跨界协同优势。围绕产业升级的关键共性难题,构筑产学融合通道,组建航空发动机产学联合体,促进产业界与科技界集智攻关和聚群发展。中华口腔医学会强化精准服务,个人会员突破10万人,会费缴费率保持在80%以上。

四是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协系统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开展争创“十佳”行动,选树十佳学会党组织、十佳服务企业创新学会、十佳深化改革县级科协、十佳调研报告、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十佳科普作品、十佳科幻作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尊重基层首创,加强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深入开展地方科协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改革研究,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庆持续举办四届科协改革研讨会,安徽开展市科协特色工作创新试点,江西坚持省市县三级科协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总结,20195个设区市、49个县科协工作经费增加。甘肃市县科协机构改革全部到位,14个市州科协新增部门15个、编制7个,86个县区新增部门12个、编制16个,基层科协工作基础得到夯实。

五是提升网上联系服务能力。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提升网上群团工作能力的指示精神,持续推进“智慧科协”建设工程。连接汇聚132个全国学会和32个省级科协,科技人才资源库不断丰富,科技工作者网上之家“科界”、面向公众服务“科普中国”等APP覆盖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全年新增600万,累计达到1593万人。科技成果交易“绿平台”“智慧学会”等一批特色应用服务有力支撑科协组织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能力提升。各地科协积极建设网上群团,拓宽科协与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的联系渠道。山东精准绘制全省科技工作者分布地图,打造资源汇聚、工作协同、精准服务、创新交流四位一体综合平台。广西建立网上广西科技工作者之家,注册人数超过5万人,并与中国科协“绿平台”实现数据互通。

五、精心打造“国际月”系列活动,民间科技交流通道有效拓展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着眼推动文明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畅通民间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成功举办“国际月”系列活动,提升中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是服务外交大局,主动创设议题。深刻领会总书记对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大会的贺信精神,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科技与教育文化、青年科学家与中小企业成长等重大议题,及时传递中国科技发展服务人类共同愿景的价值主张,展示推动开放合作的坚定信心。联合新华社制作宣传片《守护》,阐释总书记贺信精神,在海内外广泛传播。落实总书记2018年对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贺信精神,巩固合作成果,形成1819个重要科技组织联合推动的“北京行动路线图”。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主张得到国际科学理事会等积极响应。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精心策划宣传话题,广泛动员国际知名科学家多角度阐释协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全方位释放“国际月”的舆论引导效应。

二是创新合作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会同中科院、工程院与俄罗斯科工联共同主办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联合41个国家和地区、76个重要科技机构和国际组织就科技、经济、社会、文化融合新趋势,密集研讨,形成广泛共识,有力推动互信、合作、发展。“国际月”期间,6000余名海外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96个国际组织、287个国别组织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上海联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7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10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山东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九大类别200余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青岛共识”。

三是稳步推进与重点国家和关键组织的合作。加大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等对口组织的交流合作。精心筹划中美物理学家交流活动,成功召开圆桌会议,形成定期沟通机制,赵忠贤院士在特殊时期率团出访并圆满完成任务,展现了强烈的国家使命意识。积极拓展中瑞、中俄等合作渠道并取得新成效,实施“中瑞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与俄罗斯科工联签署谅解备忘录,并纳入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开拓与缅甸、巴基斯坦、以色列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新通道。推荐在374个国际组织担任决策层职务359人,比上年增长11人。支持李静海、龚克、黄维等在国际组织履职,提升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签署《汽车工程师能力标准》互认协议,为德国等14个成员国所互认,中国汽车工程师能力标准首次获得世界认可,填补了全球汽车人才评价标准空白。

四是发挥系统优势,拓展联络渠道。深入实施海智计划,建成77个海智计划工作基地、14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5个海智计划海外双创基地,制度化联系98个海外华人科技团体。鼓励全国学会在海外建设分支机构或联系点,探索外籍会员制度。建立完善法律和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我国科学家牵头发起成立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组织,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中国。江苏举办苏州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峰会,在国家级高新区新建10家省级离岸基地,打造海智大会品牌。江西举办“海智赣鄱行——2019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江西宜春)对接会”。内蒙古举办“海智专家内蒙古行”等系列活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连续30年开展中俄双边科技交流合作,累计促成百余项高端新材料项目。

五是积极开展对港澳台科技交流工作,凝聚海外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人心。福建发挥区位优势,坚持10余年举办海峡两岸科技专家论坛等对台科技交流项目。江苏主动承担中国科协对港澳台交流工作,每年暑期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中国化学会参与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绿色发展青年论坛,彰显学会在做港澳台人员人心回归工作的优势。

六、强化党建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更加深入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党的各方面建设,自觉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一是深化主题教育,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履行“两个责任”的制度建设。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统筹“一体两翼”,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检视查摆4方面33个突出问题,推进整改落实,做到靶心不虚、中心不偏、重心不浮,坚守初心使命,永葆科协组织政治本色。各地科协主题教育期间,主动作为,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河北科协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党建先进单位。广西针对基层农技协长期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下大力气协调降低基层农技协登记管理门槛。

二是配合中央巡视。自觉接受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巡视监督,围绕“四个落实”,突出问题导向,接受全面政治体检,深入查找政治偏差,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内部巡视。

三是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发挥机关党建示范作用,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一体推进,构建科协系统大党建工作格局,辐射带动科技界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对党的向心力。以党建强化新时代学会使命和价值认同,以评促建,强化标杆示范,推动全国学会理事会党委建设,组建中国科协学会党建示范工作联合体。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找准结合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激发学会组织活力。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对学会党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业务主管全国学会的133个基层党组织逐一排查,建立工作台账,重点整顿存在问题的1个联合党支部。依托“党建云”平台,扎实推进党建信息化。天津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建设“流动党校”,送学上门服务80多个学会,“一会一策”整治7个软弱涣散学会党组织。上海探索形成科技社团党的工作小组、办事机构党支部、党建工作联络员“三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湖南对所属学会派驻“第一书记”,以党建带会建,被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安徽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实现省级学会党的组织全覆盖。

四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精简会议文件,全年发文量440个,同比减少三分之一,召开会议108个,比年初计划压减32.08%,严格将中央基层减负精神落实到位。强化执行力,建立绩效考核和业绩档案管理机制,完善重大问题专题研究、重大任务定期调度、重要工作及时总结、重要事项督办问责制度,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完善出台29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推进管评分离,构筑“两门四墙”预算管理新流程。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全国学会财务风险监管。加强干部队伍政治建设,鼓励干部担当作为。

过去一年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科协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年来,江西、河南、山东、四川、内蒙古、天津、甘肃等省级科协先后召开代表大会,推动地方科协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过去一年,也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荣誉委员履职情况最好的一年,赵忠贤、李静海、袁亚湘、杨卫、王恩哥、龚克、郑晓静、周守为、李洪等一批科学家,在东北调研服务、一流期刊建设、院士举荐、国际合作等重点工作中身体力行、主动作为。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在科协年会举办、科技危机应对、学风建设等重大活动中,积极作为、创新建功,汇聚成科协系统强大组织合力。经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产生“2019年度科协十大事件”,“国际月”系列活动、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期刊改革、作风学风建设、科学家精神宣传等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深入人心,科技志愿服务行动、中国科协党校(人才学院)建设、产学融合助力东北振兴、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建设等工作受到各方好评,“3+1”试点改革强基,推进基层科协有效壮大工作队伍,有力激发了科协系统组织活力。在此,我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努力和卓越贡献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对照党中央要求,顺应科技工作者期盼,我们清醒认识到,科协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比如,团结引领、联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机制方式有待创新,科协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待拓展,科协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纵深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力度有待加强,中国科协对全国学会和基层科协的政策指导、规范监督有待加强。对这些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科协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握“四服务”职责定位,着力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深化科协系统改革,着力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协工作体系,激励党员干部务实担当,更好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协组织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全力奋战,努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以有效动员彰显科协组织力。迅速启动全国科普应急响应与联动机制,先后发出4次倡议,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形成全系统、全方位、立体化推进防疫和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格局。二是以聚合平台增强科学传播力。加强与相关部委协作,发挥融媒体优势,整合“科普中国”“科学辟谣”“数字科技馆”以及地方媒体平台,普及科学防疫与心理健康知识,讲述防疫抗疫生动故事,宣传“最美逆行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累计浏览量近70亿。中国科技馆科普资源总浏览量14.8亿,联合行动科学实验挑战赛提交作品数量超1.4万个,大赛百度专题推广播放量近5亿。“科学辟谣”平台有效阻击“疫情谣言”。“科普中国”新媒体连续3个月蝉联人民号影响力排名政务榜榜首。三是以系统联动增强组织凝聚力。各级科协组织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防疫科研攻关、决策咨询和科技志愿服务。全国学会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有序复工复产,各地科协推动服务资源下沉,基层“三长”、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信息员队伍成为抗疫生力军。四是以组织赋能增强战略支撑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精准施策,启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是以开放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和专家,主动联系对口国际科技组织,提供防疫科普资源,创新国际疫情合作机制,努力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今年是中国科协“合作发展年”,我们要崇尚实干、注重实绩、提升实力、务求实效,统筹“1-9-6-1”工作布局和“一体两翼”系统布局,推动科协服务下沉、重心下移,不断优化科协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效能,以组织赋能拓展开放合作格局,以机制创新提升开放合作能力,搭建大平台、凝聚大团队、集成大成果,不断提升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影响力,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落实,以巡视整改推动科协高质量发展,把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效能,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强理论武装,拓展政治引领广度深度

一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及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紧密结合,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本和总书记关于科技、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同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健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机制。

二是精心打造科协党校政治引领平台。统筹“一体两翼”系统架构,以有效服务团结引领“三支队伍”,打造没有围墙的价值引领阵地。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作为党校必修课,编写专门教材,强化培训实效。构建科协党校体系,推动建立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省级科协党校,面向老科技工作者、女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成立专门党校,完善联动协同的组织架构。增强科协党校面向“三支队伍”开展党性锤炼、能力提升、教学相长的学习平台功能,突出对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和海外人才的对象化、分众化引领服务,提升润物无声实效。借力中央党校和延安、浦东、井冈山干部学院等教育资源,办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培训。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家宣讲团和老科技工作者报告团,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开展百场巡回宣讲;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区域发展实际,开展分众、分类、分层宣讲。

三是丰富科学家精神宣传阵地和政治引领活动载体。打造集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引领平台,围绕《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三年工作目标,组织“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深耕高校、走向社会,推动精品大众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学风传承行动,继续办好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优良学风传承行动,开展宣讲教育10年总结评估,加强明德典范榜样宣传和违规失信案例警示教育,扎实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举办抗疫防疫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报告会,组织“百馆千场万人科学家精神宣讲”。做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联合采集,开展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精心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摄影展”,献礼建党一百周年。深入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发挥创新争先奖引领作用,广泛宣传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引导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强化网络宣传阵地覆盖,线上线下、内宣外宣结合,讲好中国之治。引导各级科协组织创新机制平台,组织讲好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中国故事,增强科技界对建功全面小康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传承科学家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防范化解涉科技、涉群团类风险。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引导处置。完善科技舆情监测体系,针对科技界热点、敏感问题加强研判,重点扫除学会盲区。有效支撑科技伦理治理。围绕学风作风、科研伦理和道德等各种风险因素,加强战略预判,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化解风险,防范未然。

五是加强网上引领与联系服务。持续推进智慧科协建设工程,发挥好科协资源优势,以互动增进合作,以共享带动共建,建好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样板间”,更大范围、更加深入连接汇聚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强化“科界”等网络平台互动服务,拓展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便捷渠道。持续加强智慧科协建设,完善网络联系服务机制。

二、围绕全面小康战略主题,扎实推动科技为民服务

一是聚力决战脱贫攻坚。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行动,组织动员千家科技组织、万名科技工作者,聚焦脱贫、致贫、返贫人口,突出加强智力帮扶。联合中央文明办实施“智惠行动”,指导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稳步扩大志愿服务队伍。统筹整合项目资源下沉服务市县科协,推进基层科普阵地转型升级,有效服务脱贫攻坚。加强科技志愿服务制度保障,建设科技志愿服务信息二期平台,完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动员机制,构建四级联动组织体系。在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乡两级实现科技志愿服务基本覆盖。决战中国科协山西吕梁定点扶贫,巩固岚县脱贫成果,助力临县如期脱贫,总结35年定点扶贫成果。加强科协系统援疆援藏工作。

二是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大力开展新冠肺炎应急科普,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完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推动应急科普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15年评估督查。加强顶层谋划,编制上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点做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科普大篷车运行机制建设、202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等。

三是创新科普手段和服务模式。强化“科普中国”品牌引领,扎实推进科普中国e站转型升级,丰富传播载体,发挥新媒体优势,打造全媒体科普阵地和“科普中央厨房”。打造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繁荣科幻创作,推进科幻产业发展。继续举办2020中国科幻大会和第十届科博会,推进科技与影视融合,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若干政策,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开设精品科普电视节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域科普试点,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境界提升,促进科普服务全面、均衡、普惠、高质量发展。

四是创新科普社会动员机制。推动科普服务网络化组织、社会化协同、国际化发展,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科普治理体系。完善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数字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综合评估,推进科普资源下沉。推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有效运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发挥专项基金作用,设立权威科普奖项,促进科普生态系统能力整合,推进科普开放合作。

三、深化合作发展,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建功

一是搭建资源协同融合服务平台。优化协同,健全体系、融合提升,打造凝聚大团队、服务大发展的大平台。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疫苗研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高端跨界交流。着眼全局发挥汇聚战略共识、拓展国际合作战略通道的功能,继续办好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等品牌会议,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着眼支撑“卡脖子”问题突破,组织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委员参与,动员相关全国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高层次专家开展调研和研讨,形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推进省会合作,促进资源贯通、服务重心下移,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科技服务,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山东省共同办好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联合地方建设引才引智开放合作平台,健全关键领域科技人才安全保障机制,用好海内外两方面人才,服务国家发展。强化各级科协组织联系服务功能,为科技工作者办成一批实事好事。

二是打造“科创中国”工作品牌。深入推进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积极探索常态化组织动员机制,努力创新服务模式,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产学融合,协同解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关键短板问题,破解发展瓶颈,为企业成长和区域经济振兴提供解决方案,深化国际间科技合作,助力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把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引向国内、引向企业、引向基层,为对冲疫情影响、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着力打造“科创中国”工作品牌,注重开放合作,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共建数字经济背景下集政产学研金于一体的技术服务与转移专业化网络平台。强化组织赋能,建立以省级为统筹、地市为中心、县区为重点的科技工作者动员组织体系,推动资源下沉,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导入地市,共建一批技术创新与转移枢纽城市。围绕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建立运转高效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产学合作机制。坚持试点先行,与有关省(区、市)沟通合作,遴选若干地级市开展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创新要素供需精准对接的“样板间”。

三是完善柔性智库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科协系统智库网络,提高智库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能力。实施“智库伙伴计划”,完善智库合作发展系统布局。聚焦科技治理、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等专题,做优做强与高校共建智库基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与企业共建高端智库平台。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与地方科协共建战略智库。聚焦重要科技领域,强化学会的智库功能。联合国内外智库机构,围绕创新发展、人才成长、科技治理规律开展专题研究。扩大科技智库国际交流合作。组建科技立法专家队伍,推动科技界参与国家法律制度建设。

四是发挥民间科技交流合作独特作用。全方位拓展民间科技交流新空间,统筹与科技大国、关键创新小国和重点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保持和拓展与科技发达国家科技交流战略通道。加强与海外科技组织、科学家的联络,创新疫情防控科研合作机制,讲好防疫抗疫中国故事,增进互信、促进合作。落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北京行动路线图”,开展系列双边、多边务实合作,用好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组织筹备工作协调机制,力争取得重要实质性成果。加大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专家履职支撑力度,发挥联合国咨商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民间科技人文交流“携手计划”。推动中美、中俄、中瑞、中日等双边高层交流,深化与周边国家、亚太、拉美的合作交流,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通过百场高水平国际活动吸引千家国际机构和万名科技人才来华交流合作。围绕中央对港澳台工作大局做好人心工作。推动海智计划提质增效。搭建工程能力认证标准和国际互认平台,探索推动通信等领域的工程能力评价试点。

四、强化改革攻坚,提升科技群团治理效能

一是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22种领军期刊,试点推进中外优秀期刊同质等效的评价体系改革。引导领军期刊在凝聚优秀稿源、强化国际传播、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发力,建立领军期刊进展定期监测评估和情况通报机制。构建科技期刊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科学数据仓储中心。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办好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围绕评价体系改革、开放获取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等开展跨部门联合调研和政策研究。

二是改革提升学会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强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建立全国学会理事会党委职责清单和议事清单,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健全对全国学会监管机制。召开全国学会工作会议。探索建立学会治理现代化标准,发布《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排行榜》,研究制订全国学会章程示范文本和境外分支机构审批办法,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全国学会治理改革的意见》,健全中国科协联系服务全国学会工作机制,确立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完善学会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提升学会办事机构履职能力和团结服务会员能力,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与政府部门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加强对全国学会的分类指导,实现监管服务全覆盖。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学会建设,持续支持50家全国学会围绕提升“五大能力”和“八个重点建设方向”加快深化改革,带动全国学会提升工作能力、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品牌,提升科技为民服务能力。推进学会联合体、产学联合体建设,促进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

三是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不断完善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技群团工作体系,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基层科协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科协基层组织的动员力、影响力。推动“三长制”扩面提质增效。完善吸纳“三长”的组织程序,建立履职规范和有效激励机制。选树优秀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推动“三长制”在全国广覆盖,除个别艰苦边远地区外,力争2020年底实现地市级科协所辖范围内均有“三长”模范县(乡镇)。省、市两级科协和学会推动资源下沉,将工作融入基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类推进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园区科协、农技协等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机制,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推动科协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促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结构优化、效能提升。做好挂点联系宁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五、夯实党建保障,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

一是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突出主题教育作为党建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的政治意识,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推进专项整治落地,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指导地方科协、全国学会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升团结引领服务能力。

二是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强化政治担当,压实整改责任,紧盯问题、精准整改,确保中央巡视反馈问题逐项整改到位。坚持“一体两翼”系统推进,实施网格化聚焦、工程化实施、里程碑考核,纵横推进、系统落实,补齐短板、做优长板。进一步深化党组巡视,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责任。综合运用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扩大整改成效,一体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以常态化长效化整改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是提升科协治理能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科协系统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精心做好中国科协“十大”筹备工作,围绕章程修订,全面谋划科协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新定位。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深化机构和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开展科协系统干部队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制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举措,引导干部狠抓工作落实、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工作本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

各位委员、同志们!

科技筑梦、协同建功。广泛汇聚智慧力量,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科技界肩负着光荣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初心使命 坚持守正创新

为推动学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而继续奋斗

——在2020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和

省级水电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20528日)

袁柏松

各位秘书长,同仁们:

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国家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实现平稳有序恢复之际,我们以视频形式召开一年一度的水电学会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认真推进落实中国科协九届七次全委会议和水电学会八届四次理事会议部署要求,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服务水平,团结引领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朝着世界一流学会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促进水电和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现在,我向会议报告水电学会2019年主要工作情况以及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供大家交流讨论,共促“四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和学会事业迈向新发展。

2019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水电学会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学会建设”的第二年。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第八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各会员单位和支撑单位水电总院的支持帮助下,围绕“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主题、“世界一流学会建设”目标任务和学会中心工作,学会秘书处、各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积极为水电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水电企业和会员服务、为水电事业创新发展服务,推动学术繁荣,促进科技创新,科学引导舆论,积极建言献策,展现了新时代科技社团的新气象新作为,塑造了学会发展新格局新风貌。

一、加强调查研究,当好党和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以及行业和企业科研的有力推手

一是理事长带队组织专家赴西藏开展为期7天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水电发展情况调研,完成《关于加快西藏水电开发的建议报告》并报送中国科协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议》,呈送有关部委供决策参考。与华能西藏雅鲁藏布江水电公司签署意向合作协议,在政策建言、学术交流、科技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促西藏水电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承办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风光水电力扶贫与生态修复高级研修班,学员近80人,效果良好,得到人社部的肯定(2020年第二期研修班已获批)。开展风光水能互补相关政策研究、风光水电力扶贫策略与实施情况调研等课题,积极探索促进水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互补协调发展,为脱贫攻坚添柴助力。各分支机构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专委会组织“电力行业工控系统安全应急服务平台”开发建设,环境保护专委会参与流域水电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研究,小水电专委会协助开发“小水电清理整改管理平台”、“生态水电建设和农村水电综合评估”APP,水库专委会开展《水电中长期发展移民和环保政策研究》,水能规划及动能经济专委会参与完成《新形势下水电发展的目标和支持政策研究》,等等。

三是参与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评估研究项目”水能评估报告的编写,组织分支机构对国家能源局《可持续水电评价导则》征求意见,为完善国家政策法规提供智力支撑。水电监理专委会协助会员企业编制并向住建部提交《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试行聘用合约工程师的方案》,小水电专委会对“十三五”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调研和跟踪评价报告。

四是配合水电总院等会员单位推进标准翻译和推广工作,促进中国水电标准“走出去”。高坝通航工程专委会参编《航运枢纽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等5部行业标准,水电监理专委会协助制订《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监理规范》等企业标准,风险管理专委会组织编制《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水能规划及动能经济专委会参编《梯级水库群风险防控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工程造价专委会参编《水电工程竣工决算验收规程》等十余部行业标准,机械疏浚专委会参编《水利环保疏浚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团体标准,自动化专委会参编《智能水电厂技术导则》(IEEE/IEC国际双标准)等国际/国内标准,小水电专委会参与ISO标准《小水电技术导则》翻译等。

五是根据会员单位产学研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流域梯级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研究、雅砻江流域风光水能互补相关政策研究、智能巡检机器人/屏柜智能钥匙/智能安全帽行业标准编制等咨询服务。积极向中国科协申报并获专项资助开展水电发展热点研究、水电项目及人才评价能力建设等项目。风险管理、环境保护、水电监理等专委会积极利用专业优势为会员单位开展研究和咨询服务。

二、深化改革治理,推进完善更加广泛联系和服务会员的工作体系

一是由中国科协资助开展的“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有序推进,20182019年度目标任务均顺利通过评估验收,2020年项目正在申报中,我们全力以赴通过三年的建设,推动学会向着一流学会的目标稳步迈进。顺利完成民政部年检、中国科协年度综合数据统计、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考核等工作,确保学会沿着运作合法合规、工作卓有成效之路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组织召开八届四次理事会议,听取理事长所做的《不忘初心使命 勇于担当作为 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学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监事会关于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履职和学会内控及财务运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报告,审议通过八届理事会部分成员变更增补、2018年度20191-9月财务收支情况和2020年预算安排等事项。全年根据议事需要共召开常务理事会议4次(3次通信方式),审议通过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方案、组建工控安全专委会和工程检测专委会、水电监理等专委会换届方案、水电站运行管理专委会变更名称、风险管理专委会变更挂靠单位、环境保护等专委会调整负责人、学会制修订7个管理办法等事项。

三是召开一年一度的分支机构和省级水电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查找不足、集思广益、谋划发展,探讨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四服务”能力,共促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会议邀请民政部和中国科协专家就加强分支机构建设促进学会创新发展进行专题讲座,对增强分支机构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学会改革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四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指导作用,联合水电总院和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学会及分支机构财务收支、项目管理和内控管理等情况进行了2次常规监督检查,提出了个别财务报销不规范、部分分支机构存在“坐支”情况、课题项目管理没有形成闭环、制度建设涵盖不够全面等问题。学会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秘书长办公会和专题讨论会,提交党委会和理事长办公会决策,边查边整改、限期落实整改方案并逐一督促落实到位,全力提升学会规范化运作和管理水平,保障学会健康发展。

五是根据中国科协完善学会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和规范强化财务管理等要求,对财务管理、分支机构管理、印章管理、科技项目管理、学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办法进行了修、制订,进一步增强学会依法依章程办会的能力和水平。独立设置财务管理部,学会财务由支撑单位统一管理和安排财务负责人,完善财务分级审批程序,不断提升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是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修订《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分支机构设立换届调整等组织工作和业务开展管理工作。根据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科拓展的需要,新增成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程检测与物理探测2个专业委员会。将水电站运行管理专业委员会名称变更为水电与新能源运行管理专业委员会,更好地服务水电和新能源事业创新发展。水电监理、梯级调度控制、贯流式水电站等专委会有序进行换届。根据审计建议和规范挂靠要求,将风险管理专委会挂靠单位变更至水电总院。

七是加强走访调研和对外联络,倾听各方需求,更好地提供精准服务。主动到中国科协汇报和请示支持工作,赴涉及电力集团、设计、施工、流域开发、科研高校等多家会员单位,糯扎渡、景洪、藏木、加查、溧阳抽蓄等电站工程,以及各省级学会、分支机构、学报编辑部等调研走访,接待好各会员单位来访,就加强为行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推进交流和合作、促进水电高质量发展、共促学会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等征求意见,努力提升学会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派员参加省级学会和分支机构的重要活动,加大工作支持和指导力度,共促学会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搭建交流平台,大力推动学术繁荣和引领创新发展

一是学会立足学术品牌建设、聚焦行业热点、把脉水电未来,积极组织开展多场国内国际性重要会议活动1月与中国三峡集团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新老领导、院士专家和代表喜悦分享我国水电事业新成绩新进展及行业各单位在水电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4月召开第十五次全国通航建筑物学术交流会暨大型升船机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外院士专家深入探讨水力升船机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5月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办2019全国水力发电企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交流会,广泛探讨提高电力控制系统的安全性。6月特别支持举办第八届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国际会议,为全球水资源和环境研究搭建高层对话的平台。8月联合河海大学、水电总院等召开中外水电移民对话高端论坛,交流分享中国和世界的移民政策、模式及实践经验。10月主办第七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共促水工抗震防灾技术创新发展;召开2019中国水电青年科技论坛,培育未来水电和新能源领域的创新生力军和科技中坚力量;联合福建省科协、福州市政府举办水电及新能源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探讨水电与新能源创新发展。11月召开水电工程堰塞湖灾害预防与应对措施国际研讨会,为有效应对堰塞湖灾害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这些会议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效果好,共有1400多名中外专家积极参会,征集中外专家学者优秀研究论文300余篇并形成多部论文集。

二是各分支机构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科带头作用,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等模式,灵活组织召开大型学术年会或小型高端学术研讨,大力促进各专业学科学术协同繁荣发展内容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清洁能源装备冷却技术、水电厂智能化应用、水电站运行管理和梯级调度控制、贯流式水电机组增容改造和检修技术、继电保护与励磁系统运行维检修技术、大坝安全监测与补强加固技术、水电风险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广泛交流探讨本专业的技术难题和发展方向,根据行业和各单位需求积极组织专家传道授业解惑,对创新技术理念、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术繁荣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9年学会各分支机构举办的大小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40多场次、6000余人参会、征集出版论文集多部,共同营造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着力构筑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三是省级学会成为推动行业学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坚实力量各省级学会作为我国水电行业科技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挥学术交流基础作用,持续拓展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服务领域,开启多个学会联合办会新模式以扩大规模、效果和影响,新时代群团组织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愈加显现。湖南、湖北、北京、甘肃、福建、四川、陕西、广东、青海、山西等省级水电学会积极转观念、抓创新、强服务、谋发展,在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政策研究标准编制、技术讲座专业培训、知识竞赛技能比拼、科技服务精准扶贫等方面积极探索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四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5月学会组织中国水电专家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2019年联合国国际水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国际水电协会(IHA2019世界水电大会。学会组织了多个专题发言,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并继续作为大会支持单位,赞助将中文作为大会官方语言,为中国水电与世界同行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会上为电建集团晏志勇董事长、武汉大学杨嘉威副研究员分别颁发了莫索尼水电杰出成就奖、青年研究员奖两个国际奖项。学会联合水电总院制作了“中国水电40年”视频资料,在大会期间赠送发放,积极宣传中国水电巨大成就。接待IHA新老执行总裁来访2次,延续友好往来和深化合作的传统。筹建海外工作分支机构,更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水电企业“走出去”服务。组织翻译IHA2019水电现状报告—行业趋势及思考》,收集整理形成年度电力能源国际会议指南,寄送会员单位或挂网供大家参阅使用。继续申报科协民间科技组织事务专项和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专项,积极促进中国工程师参与国际水电事务和国际组织任职。

学会副理事长吴世勇、三峡集团张定明出任IHA新一届董事会董事,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当选IHA水电可持续性评估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其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委员会主席。高坝通航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云、副主任委员吴澎出任国际航运协会内河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胡亚安出任国际航运协会升船机工作组主席、委员赵根生出任工作组秘书长,专委会组织委员代表赴比利时参加国际航运协会内河委员会会议和青年委员会会议、赴法国里昂参加第9届内河航运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特邀报告,同时成功申请2021年第10届内河航运国际学术会议由专委会挂靠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富强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土石坝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河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洪宾、副秘书长姜昊应邀赴印度参加第六次中印经济合作论坛,期间就中印国际河流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与印方相关人员进行了磋商。小水电专委会通过修编培训教材、安排英文授课专家等协助会员单位开展“一带一路”国家部长级研讨班、“一带一路”国家官员研修班等10多期援外培训或研修班,参加人员包括亚、非、拉等40多个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

四、立足自主创新,持续开展好科技评奖评价人才举荐

一是认真组织2019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申报和评审共接收申报项目130项并经形式审查全部合格和参评,成果内容涵盖了水电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和科研等各方面。学会严格执行评审纪律和遵照评审程序,有序推进专业组专家网评、专家会评和奖励委员会终评,奖励成果39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

开发建设水电科技奖励评审系统,推进奖励工作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学会奖励工作评审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组织召开水力发电科技奖励工作座谈会,听取各会员单位代表的意见建议,共同推进做好学会科技奖励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水电英才奖首次评定,着重表彰和激励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共收到申报材料39份,经公正严明的评审,最终奖励10人,每人奖金1万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举荐工作。开展两院院士、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科协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严恺工程技术奖、IHA莫索尼水电杰出成就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卓越奖、格力女性工程师奖、陈嘉庚科学奖、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候选人推荐工作。推选论文并连续第4年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征集推荐“引领世界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工程技术难题”10项、“展风采树楷模”宣传人物材料59份,推荐中缅工程师互认369人、推荐工程能力国际评价候任考官2人,等等。

四是积极建设青年人才库。经向会员单位征集,已收到40多家单位推荐的460多名青年人才资料。通过动态掌握各单位青年专家人才情况,有助于学会更加精准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目前仍有不少单位没有推荐,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共同为青年人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五是大力服务会员企业科技评价成果鉴定全年组织院士专家完成来自各单位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成果鉴定55项,很多成果创新点突出,应用效果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学会为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六是科学管理运作好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在保障本金安全前提下做好基金理财和管理,实现合理收益,为有关奖励评定颁发等水电公益事业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召开一年一度的基金理事会议和秘书长工作会议,研究不断加强和推进完善基金运作管理。继续开展大学生暑期水电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乌江水电公司积极协助安排到构皮滩和乌江渡水电工程进行实践,13所高校的24名优秀学生参加,大力培育水电事业后备力量。开展2019年水电奖学金评定和在河海大学举行颁奖典礼。

五、加强舆情引导,大力推进水电科普和舆论宣传

一是在中国科协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会与三峡集团共同推进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筹建工作,目前主体场馆已建成、展品征集在持续进行并陆续布展。继续做好网上会史馆建设,学会获评中国科协2019年度“最佳网上会史馆组织”第4名。同时,学会全年科普工作获中国科协充分肯定,上榜2019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表扬单位。

二是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在华北电力大学举办“水电开发与扶贫攻坚科普论坛”院士进校园活动,陈祖煜院士等专家就《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风险处置与灾后重建》《关于西南水电开发的一些思考》《水电开发能否减少地质灾害改善环境》《水电开发与扶贫攻坚》等专题进行了科普讲座,多家媒体参会并进行宣传报道,科普效果良好。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上成立水电科普志愿者总队,组织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志愿服务。

三是在进一步完善大中型水电站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组织出版了汇集640余座电站图片和统计数据的《大中型水电站画册》,献礼祖国70华诞,发送会员单位作内部资料存用。

四是多渠道推进日常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院士领衔的科普传播专家团队作用,及时组织召开科普论坛、撰写文章或通过媒体发声等引导舆情,如:针对三峡大坝变形的谣传,学会科普专家接受东方卫视采访进行科学辟谣。继续加强与新华网、能源报、电力报等主流传媒的合作,合力扩大宣传。评选2019年中国水电十件大事并制作视频宣传片。专人管理官网“中国水电网”和微信公众号(CSHE1980),加强日常更新和维护,打造前沿宣传阵地。

五是注重做好学术期刊和专著出版管理。学会及各分支机构依托大型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积极组织征集出版论文集。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编撰《高混凝土坝抗震技术研究》、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委会组织出版《中国堆石坝运行性态及水下检修处理技术》等专著。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推进编纂出版《中国水力发电年鉴》(2018),9月召开了年鉴编纂工作座谈会,各会员单位代表积极为提高年鉴稿源和质量建言献策,共同维护好行业技术和管理总结的科技品牌。继续加强会刊《水力发电学报》管理,努力提升学报影响力,评定好学报年度优秀论文奖。联合主办协办好《水电能源科学》等6种期刊,编辑出版《中国水力发电信息年报》(2019)。编制发布学会2019年报,推进开放型学会建设。

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

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引导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学会党委率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每次党委会安排专题学习教育时间,结合监事会在监督检查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不断增强查摆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推动学会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秘书处党支部在水电总院党委统一部署下循序推进教育活动,在主题党日组织秘书处全体党员群众到红色教育基地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延安革命圣地(联合陕西学会党支部)等参观学习,弘扬先辈精神,砥砺创新发展。

二是学会党委充分履行对“三重一大”事项的前置审议职能,发挥党委在学会工作发展中的把关定向作用。全年共召开党委工作会议5次,审议议题50余项,通过将党的工作覆盖落实到学会具体工作中,有力促进了学会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三是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支持部署下,积极参与开展各项主题工作和活动。编写学会党委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在科协各全国学会中交流互鉴。开展《有效破解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研究》课题,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学会事业发展。继续申报“党建强会”活动项目并获资助,不断推进以党建促会建、以会建带党建。推荐中国科协学会党建宣讲专家库专家,扩大宣传弘扬水电科学家精神。根据“创建星级党组织试点”,继续扩大分支机构成立党小组工作并新增6个。组织参加全国学会工作知识竞赛,在各省级学会和分支机构的积极参与网络答题下,助力学会荣获优秀组织奖并顺利进入总决赛,秘书处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组成的2人战队斩获二等奖。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全国学会征文展演活动,水电学会报送文章118篇、获奖52篇均远超其他学会;征集文艺节目11个,其中2个入选庆祝建国70周年文艺汇演。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标科协要求和“世界一流学会建设”目标,面向国内外一流水平科技社团和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期待,学会各项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学会分支机构活动水平和活跃程度不一、整体学术引领作用还不够,分支机构财务规范化管理上还需要加大执行力和共同提高;三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老机组改造升级、团体标准制订、水电扶贫等要加大关注和研究力度。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善做善成,以创新思维和十足干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努力促进水电学会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主要工作任务

即将闭幕的全国两会,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科协九届七次全委会议,提出了2020年是“合作发展年”这一工作主线,5大方面19小点的重点工作部署为学会统筹安排和有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指明了正确方向。

2020年是水电学会成立40周年。学会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全国两会精神,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围绕“合作发展”年度主题,以加强学术引领广泛凝聚人心,以深化学会治理增强服务效能,以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团结引领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为促进水电清洁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携手抗疫,共同守护水电职工健康安全和助推行业有序复工复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秘书处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中国科协、民政部和支撑单位水电总院有关精神,制定实施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前期弹性安排居家或轮岗办公,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开展、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先后以学会名义、联合各全国学会向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2次,共同抗击疫情、提供志愿服务。汇编抗疫简讯40多条报送中国科协简报并录用3条;利用学会官网和公众号大力宣传会员单位有关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报道200多条并报送中国科协“科界”平台,稿件数量居全国学会前十。

二是主动向国际水电协会等行业国际组织发送国内疫情通报、抗疫慰问信,共享疫情信息、传递中国经验、携手共克时艰、深化交流合作、同促行业发展。当前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水电学会、国际水电协会等来自世界水力和电力领域的16家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发出《水电和电力行业协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助力全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推行业科学有序复工复产,为维护全球生产生活秩序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电力。

三是结合会员单位驻外机构和海外项目众多、海外抗疫形势严峻的实际,及时转发推广致公党和中国科协联合制作的系列防疫科普小视频(中英双语),助力大家做好海外疫情防控。

四是补充完善各个微信工作联络群,确保对内对外联络工作的顺畅,保障了疫情期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部分专委会和省级学会灵活安排线上线下活动且收效良好,如:继电保护专委会创新开办“云课堂”在线培训活动,已累计组织线上技术培训和讲座18期、受众逾万人次;工程造价专委会联合培训机构免费开放工程类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在线课程;湖南学会线上召开常务理事会、组织专家赴江坪河电站调研指导;青海学会举办风光功率预测技术交流网络会议,等等。

二、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学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学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实现党的领导和学会治理有机统一,引领学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国科协全面加强全国学会治理改革的意见,积极探索新时代更加适合学会发展的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社团。围绕增强会员服务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支撑社会治理能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确立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学会建设”有关工作,引领学会向着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迈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提升治理能力。成立战略工作委员会,统筹推进学会“十三五”总结和“十四五”规划制定。成立薪酬工作委员会,推动秘书处人事薪酬改革,发挥正向激励机制作用,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积极性、提升工作服务效能。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监事会工作指导意见,完善监事会工作规则,推进监事会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引导学会健康发展。加强个人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完善会员管理办法,发挥会员单位联络员作用,共同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继续做好民政部年检、中国科协年度综合统计和财务统计填报等工作,不断提升学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预算管理,强化制度执行力。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财务管理指引等文件要求和学会发展管理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实现分支机构收支、预算和决算全面统一纳入学会财务预算管理,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防范各类财务风险,夯实学会发展根基。

四是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广应用好中国科协统一为全国学会打造的协同工作平台、会员管理系统、学术会议管理系统等,提升学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维护好各个工作联络群、关注科协有关群组,及时做好上传下达、提升工作效率。

五是有序推进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理事会换届、届满分支机构换届工作,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组织好学术交流和重要活动,进一步扩大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是筹划组织好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实际,主要采用撰写40年发展综述文章、征集纪念文章和老影像资料、制作发展历程小视频等形式,简朴而又不失隆重、务实而又具有意义。筹备召开好学会八届五次理事会,根据议事决策需要及时组织召开常务理事会(含通信方式),依靠理事集体智慧护航学会健康发展。与国家能源集团公司合作,共同筹办好2021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电科技奖颁奖典礼。

二是继续举办中国水电青年科技论坛(第二届),征集出版论文集和评选优秀论文,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平台,打造青年人才培养新品牌。联合有关单位适时组织召开“智慧水电站”学术交流会、水电海外工作座谈会、抽水蓄能发展座谈会、西藏水电开发科研工作交流会、水电工程总承包技术交流会等会议活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加快中国水电“走出去”步伐。原定与宜昌市政府、三峡集团、电机学会等联合举办的首届“三峡论坛”,受疫情影响延期至2021年,为扩大规模和影响,欢迎专委会将学术年会安排一起召开,学会将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是结合疫情防控趋势变化,各分支机构要统筹、灵活做好年度学术活动安排。鼓励各分支机构间、分支机构与省级学会间加强交流与融合,创新办会模式,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成效,共同提升学术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四、加强决策咨询和课题研究服务,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大力发挥专家智囊作用。积极参与国家修订《能源法》等行业法规征求意见。配合会员单位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收集统计提案所需资料数据,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做好服务。配合支撑单位开展水电和新能源“十四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促进国家清洁能源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和会员单位的力量作用,积极调研尽力摸清老机组现状,提出老机组改造升级建议。根据新形势下抽水蓄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抽水蓄能发展现状和现行政策的调研,形成建言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主动走访了解行业和会员单位在政策、科研方面的需求和诉求,积极开展水电发展政策和科技研究,服务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

三是有序推进各咨询课题和技术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合同管理,保障规范化合法化运作。继续加强中国水电标准国际化调研工作,为标准“出海”贡献学会智慧。探索编制团体标准可行性,理清思路、找准定位,适时推动相关工作。

四是全力完成好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风光水电力扶贫及生态修复高级研修班(第二期),提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服务能力。继续组织申报中国科协、民政部等有关资助课题项目。积极承担有关科技扶贫项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做好科技评价和人才培养,打造为水电科技服务的学会品牌

一是认真做好2020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第六届潘家铮奖、第二届水电英才奖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完成好2019年水电科技奖的获奖项目成果汇编和奖金发放。推进水电科技奖申报系统、人物奖评审系统的开发建设和测试,确保顺利投入使用。认真做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年检和积极参与第三方评估,在国家奖励办指标体系指引下不断提升科学化规范化评奖和管理水平。

二是适时组织召开水电科技奖励工作座谈会,了解行业单位在科研和科技评奖方面的诉求,提高学会科技奖的评定和管理水平,组织提出一些重大科技创新课题,为申报国家科技奖打好基础。

三是根据中国科协安排和有关单位委托,继续做好国家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张光斗青年科技奖等奖项的初评和推荐工作。继续组织申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提升对水电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序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全力为会员单位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供服务。

四是继续科学规范管理好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继续实施低风险稳健理财策略,保障基金正常运作和水电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组织召开好基金换届会议,开展好一年一度的潘家铮水电奖学金评定。因疫情影响,大学生暑期水电社会实践活动暂停一年。

六、强化科普宣传和舆情引导,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一是学会与三峡集团共同全力推进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开馆,打造全国水电科普教育基地。继续做好中国科协网上会史馆的更新和完善,扩大学会科普宣传阵地。

二是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组织召开“中国水电进入了新时代”座谈会,探讨促进水电事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首席科普专家和传播团队的作用,在中国水周、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点,围绕水电社会热点问题和热门事件适时召开相关科普论坛。继续联合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等会员单位组织科普日开放实验室活动,使更多公众走近水电、了解水电。

三是探索制作1-2个水电科普动漫宣传片,如水电站如何消除地质灾害、水电站水库形成“中华水塔”等,创新科普宣传形式。积极借助国际水电协会等国际平台,扩大中国水电宣传,提升中国水电的国际影响和话语权。

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的合作,继续维护管理好学会“中国水电网”和微信公众号,积极推动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网站及公众号建设,鼓励各单位联络员积极来稿报道,形成宣传联动,提高宣传实效,共同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宣传阵地。

七、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助力企业海外发展

一是研究成立海外工作有关分支机构,与会员单位共同加强海外发展。积极探索吸纳外籍会员。进一步加强与IHAIAHRWWF等国际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方面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探讨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和联合设奖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

二是在疫情防控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拟与IHA合作召开一次有关水电和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继续收集发布水电重要国际会议指南,翻译IHA2020全球水电发展分析报告”,供会员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参阅使用。

三是继续申报中国科协民间科技组织事务专项和推荐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专项,促进中国工程师参与国际水电事务。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努力输送更多中国专家到有关国际组织任职。联合兄弟学会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

八、抓好书籍刊物出版和管理,提升知识积累坚定文化自信

一是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会刊《水力发电学报》管理,做好年度学报优秀论文奖评选,不断提升办刊水平和期刊影响力。组织学会主办或联合主协办、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主办的期刊编辑部专家,召开一次期刊管理工作会议,探讨协作和创新发展。

二是组织行业有关单位和专家,牵头完成《中国电力工业史 水力发电卷》的编纂工作。做好《中国水力发电年鉴》(2019卷)的组稿编纂出版工作。组织召开水力发电年鉴编纂工作座谈会,集各单位智慧共同提高年鉴稿源和质量,会上表彰撰稿先进个人。

三是组织编制中国水电年度发展情况综述报告、中国水电信息2020年报、学会2020年报等,促进服务型、开放型学会建设。

四是联合《水电与抽水蓄能》杂志社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文征稿和择优登载。各分支机构积极做好本专业论文征集和出版、专业书籍编撰、所属刊物组稿发行等工作。

九、推进党的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

一是及时组织学习贯彻党中央有关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团建设等指示精神,有针对性部署学会工作。

二是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部署下大力推进党建工作。继续开展好中国科协“党建强会计划”等资助项目和课题。根据议事需要组织召开好党委会议,完善有关会议制度,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发挥。

三是在支撑单位党委领导下,积极开展做好党支部工作。制订党的工作小组工作制度,督促指导各分支机构有序成立党的工作小组(目前已完成12家),确保今年底前实现学会党的建设“全覆盖”。

同志们!宏图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合作发展,以抢抓机遇、实干兴邦的奋斗姿态砥砺新作为,为早日建成迈入世界一流学会行列不懈努力,为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促进水电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 中国水电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