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期 ( 总第161期 )
发布时间:2020-04-20      来源:学会秘书处     作者:       分享到:

水电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疫情期间举办系列线上培训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各行各业技术学术交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为积极应对疫情,做好职业技能提升,充实广大科技人员和电力职工的居家办公生活,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充分运用行业交流的广阔平台和技术优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培训交流及《DL/T 1970-2019水轮发电机励磁系统配置导则》标准宣贯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线上培训交流活动由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牵头开展,上海利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继电保护专委会秘书长、长江电力首席专家陈小明教高,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委会秘书长刘晓波教高,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吴龙教高,上海利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陈邦强高工,以及长江电力刘喜全高工等国内继保励磁运维一线的知名专家应邀进行线上授课和互动交流。

各位专家在授课和答疑过程中,运用理论简明易懂,案例剖析深入浅出。陈小明教高的《励磁PT高压保险“慢熔”判断和防范及解决方案》课程,从励磁系统PT断线判别原理、“慢熔”实例分析及慢熔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分析,同时他还向广大参训人员重点介绍了学会和专委会的性质、成立背景及工作开展情况,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学会及专委会的技术交流活动,共同提高专业水平,促进行业学术繁荣;吴龙教高的《发电机励磁设备及运行维护》,全面介绍了设备厂家的设计理念、设备构成原理以及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刘喜全高工充分发挥在溪洛渡电厂运维一线的丰富经验,通过《发电机励磁系统使用检修维护与可靠性提升》课程讲解,分享了诸多运行维护方面的技巧,其提出的励磁系统可靠性提升案例也为广大技术人员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路。课后参训人员和各位授课专家积极线上交流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实时提出问题由专家解答,其他参训人员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气氛十分活跃。

据统计,疫情期间共进行了10个讲座或宣贯培训,每个平均600人左右在线学习,累计完成6000多人次培训交流。通过线上培训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扩大学会的影响力、今后更好地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技术学术交流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关于加快西部水电开发的思考


2019年水电新增装机417万千瓦,断崖式下跌。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使人联想到,又是什么导致水电发展渐入佳境之时戛然而止。加快西部水电开发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水电开发实现的目标:生态、减灾、发电,水资源综合利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水旱灾害频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给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大运河,兴水利、除水患的生产实践与文明发展相生相伴,生生不息,创造了农业文明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水利水电在设计、施工、制造、运营和投融资等全产业链世界领先,创造了新安江、三峡、南水北调等“人间奇迹”,助力我国走向工业文明的前列。

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综合开发条件。长江、黄河发源于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横跨“三大阶梯”奔流入海,蕴藏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为以水电为先导带动水资源综合开发创造了条件。通过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给“水塔”装上“开关”,调节有限的水资源,来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水电站既是金山银山又是绿水青山。开发水电是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必由之路。新安江水电站变成了“千岛湖”,二滩水电站使植被稀疏的干热河谷变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梯级水电开发,使“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形成了约600亿立方米的水库群,用占全国2%的水资源滋养了15%的土地和12%的人口,泥沙量也从16亿吨降到2亿吨以下,沿黄河形成了3000多万千瓦的水电、风电、光电的清洁能源基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传承悠久的中华水文明,把水的事情办好,推动我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中国水利水电的新使命、新作为。针对剩余约3.5亿千瓦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黄河上游、长江上游、雅鲁藏布江等流域的特点,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减灾、发电为三大目标,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现就加快西部水电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流域梯级水电站所形成的“河—湖”系统,不仅能够改善坡陡流急河流的水生生境,水库的湿地作用和“冷湖效应”,还能够增加水库周边的湿度和降水,改善陆生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减缓冰川融化和雪线上升,促进干热河谷的植被生长,修复生态作用显著。这些流域在青藏高原边缘形成一道10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

二是建设国土安全屏障。水电站将水流的能量转化为电力,消除了河流下切的能量来源,减缓和消除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水电梯级开发顺应了河流自然演变过程中的阶梯化趋势,起到与“梯田”保持水土和山体稳定的类似作用,消除了堰塞湖对下游的威胁。

三是实现了水资源综合利用。西部水电开发,形成约3000亿立方米的“水塔”,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沙江的“龙盘”水库,它是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调节器”,与下游的“应急工程”——三峡,首尾相顾,相得益彰。随着“水塔”的逐步建成,中华大地将变成像成都平原一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美丽中国。

四是多快好省发展新能源。我国西部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同宗同源。水电具有储能和调节作用,可将风电、光电等电能质量差的“垃圾电”加工成“优质电”。通过水电、风电、光电互补开发,我国西部可形成水电4亿千瓦、风电4亿千瓦、光电8亿千瓦的清洁能源基地,推动我国跨越油气时代进入清洁能源的新时代。

五是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西部水电项目规划、设计已基本完成,所有工程可在1-5年内开工、10-15年建成,投资约8万亿元。水电站运营期长、经营成本低、竞争力强。我国已建水电3.2亿千瓦的平均投产时间约10年,水电上网电价只有全国平均电价的2/3。西部水电开发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由企业来实现,进一步推动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水利兴则天下兴。我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西部水电开发,保障水、粮食、能源、生态、国土等安全,实现“以电兴水、以水兴国”。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张建云院士: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夯实水生态保护基础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夯实水生态保护基础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

本刊记者 吕彩霞 韦凤年

在纪念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之际,围绕“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主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

中国水利: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气候变化”。请您谈谈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张建云: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气候变化”,重点是以更协调、更可持续的方式管理气候和水资源,因为水和气候密不可分,它们都处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等全球目标的核心位置。毋庸置疑,水是21世纪最珍贵的商品之一。气候变化也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其对水资源等自然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气候变化在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但地表温度持续上升、海平面升高和极端事件增加等方面取得普遍的共识。根据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过去百年(1901年以来)中国地表温度上升0.9~1.5℃,特别是过去60年全国平均温度上升1.38℃,平均0.23/10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即使各国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气温仍将保持上升过程相当长一段时期,到本世纪末气候增温能否控制在2℃以内是当前各国政府碳排放控制的目标,也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但降水分布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特别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山东半岛等地减少了约10%左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海平面过去30多年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1980年以来全国海平面平均上升3.2mm/a,高于全球平均2.6mm/a的水平。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带来了更大风险和多方面挑战:

一是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根据1980年前后两个水文序列的对比分析,我国北方江河实测河川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减少了35%~80%。根据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分别减少47.2%13.4%15.4%11.0%。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上升,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的用水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

二是全球变暖将加速水循环。由于大气温度升高、大气持水能力提升,大气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极端天气,局地强降水多发,并随着城市化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暴雨趋多趋强,城市洪涝问题愈来愈突出。

三是海平面的上升。一方面将降低沿海防洪防风暴潮工程的防御能力,明显增加沿海地区防洪防风暴潮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将对海滨带及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使得有盐的范围扩大,河口地区含盐度增加,同时还增加沿海地区海水对地下水的侵蚀。此外,还会影响到沿海地区水源地的避咸蓄淡,影响淡水资源的保障。因此,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系统、显著和复杂的。

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应对。

一是要减缓这种变化。IPCC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导致了地表温度上升,各国都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长期措施。中国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制定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规划》,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点滴做起,人人有责。

二是科学应对,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水资源保障方面,一方面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降低水资源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提高系统承载能力,建立以跨流域调水为基本框架的国家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通过水资源工程的调节,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问题;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风险调控,包括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洪水资源化和低劣质水处理应用等,提高系统的供给能力。在防洪减灾方面,要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多尺度全要素信息的监测与预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洪涝的应急管理和社会管理,提升减灾能力。要加强工程措施建设,特别对变化环境下的工程防御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达标建设,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道路。

中国水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流域的生态保护,在重庆和武汉座谈会上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在郑州座谈会上发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请您谈谈学习体会和认识。张建云: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出发,精辟阐释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做好新时代长江、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深刻的认识:一是总书记对长江和黄河的重要讲话,是对整个水利工作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全面学习其丰富内涵。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条件,每个流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流域均面临新的水安全问题和挑战,不仅长江、黄河的生态系统需要保护,其他流域也都需要保护和修复。总书记关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也是对每一条江河的希望。二是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控制性因素,是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等不同生态格局的决定性要素。水是生物链中物质与能量传递的核心媒介,水支撑陆地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能量与物质转换,也是湿地生物系统的最基本要素。水资源的调控和保障则是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因此要科学确定流域生态流量,提高生态流量的保障率。三是流域生态保护是流域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的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问题为导向,需全面考虑、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黄河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了流域防洪的重要性,指出洪水仍是流域最大的风险;强调了流域水资源保障的重要性,指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强调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方针,阐明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与举措。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本原因是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导致的。四是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流域发展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中国水利:请您谈谈流域生态保护的科技需求及相关建议。张建云:就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科技要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加强。要加强流域生态退化机理与驱动因素,陆面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耦合作用,流域生态退化成因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互馈关系,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系统承载能力、脆弱性及韧性分析等基本认知、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关键技术亟须突破。流域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技术与修复技术,生态系统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生态系统诊断分析与预警平台,系统韧性提升途径与技术,涉水工程生态效应减缓与补偿技术等。三是应用与管理需要创新。流域生态保护首先要厘清保护什么、保护的重点在哪里、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是什么。习总书记强调流域生态保护“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因此要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及适应性管理、流域绿色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本分析与效益评价等。如前所述,水是生态之基,是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水生态保护是流域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流域水安全保障等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刊于《中国水利》2020年第6期 专访对象/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水科学进展》杂志主编。编排/王慧  (来源:中国电力网)

 

响应党中央号召 水电学会秘书处党员踊跃捐款抗击疫情


近日,陕西水电学会秘书处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踊跃捐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上级党委的组织安排下,学会秘书处党员均在挂靠所在党支部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参加捐款的党员表示,当前全国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作为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奉献爱心。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疫情防控中,用爱心传递正能量,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来源: 陕西水电学会秘书处)

 

电解技术助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降40%


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最新报告《氢能经济展望(Hydrogen Economy Outlook)》显示,未来,清洁的氢能可以在全球减少来自化石燃料和工业部门高达34%的温室气体排放。不过,这项研究同时指出,只有在政策支持下,扩大氢能技术规模,并使其成本降低,这一前景才有可能实现。

彭博新能源财经指出,氢能经济需要以成本低、排放量尽可能小的途径大量制取氢气。过去的五年里,在欧洲和北美,电解技术生产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下降了40%,而中国制造的系统比欧美国家的价格便宜了80%。报告强调,如果电解槽的部署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本还将继续下降。

报告显示,2050年前,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生产成本将降至每公斤0.8-1.6美元,相当于6美元天然气的能源当量。这将使氢能成本在巴西、中国、印度、德国和北欧地区,比当前天然气价格具有成本竞争力。如果将储存成本和管道基础设施成本计算在内,到2030年,中国、印度和西欧的可再生能源制氢交付成本可能会降至约2美元/公斤,2050年降至约1美元/公斤。

“氢有可能成为推动清洁经济发展的主要燃料,”彭博新能源财经工业脱碳部门负责人、报告的主要撰写者Kobad Bhavnagri表示,“在未来的几年里,以较低的成本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生产氢能,并将它储存在地下,然后按需求输送,为船舶、钢铁厂、所有运输和生产领域提供动力,是有可能的。”

根据该报告,到2031年,重型卡车使用氢能的成本也可能比使用柴油的成本更低,同时,对于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燃料电池也将成为“廉价解决方案”。

“清洁氢能产业目前规模仍然很小,成本也很高,这减缓了氢生产,储存和运输基础设施的部署。尽管氢成本下降的潜力很大,但前提是氢能使用规模扩大,同时建立供应基础设施的网络。”Bhavnagri说,“这需要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以及在未来10年间推出约1500亿美元的补贴。”报告强调,这些补贴资金的投入将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气的成本下降一半。

“这一数字可能令人望而生畏,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化石燃料消费补贴上的支出是这一数字的两倍多。”Bhavnagri表示。

Bhavnagri强调:“氢能是富有前途的能源,因为它可以实现多重目标。可再生能源为'无碳电力'的目标铺平了道路,但要真正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我们需要超越电力,使用无碳燃料——这就是氢的作用。”

(来源:《 中国能源报 》2020413日 第 9 版)

 

国际水电协会复信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支持中国抗击疫情


日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致信国际水电协会(IHA),通报中国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情况,介绍学会在中国科协统筹部署下积极倡议全体会员单位和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防控防疫有序复工复产,以及学会灵活采用弹性工作制和居家网络办公等方式有效履行“四服务“职责的情况。

IHA首席执行官埃迪·里奇(Edmund Benjamin Rich)在复信中表示,中国处于全球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本人向中国广大抗疫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钦佩和支持,对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及成员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行动表示赞赏,并期盼一切尽快恢复正常,期待着与水电学会继续在不同议题上紧密合作,以确保中国水电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行到认可,并在即将到来的国际论坛和活动上听到中国水电的声音。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西北院两项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日前,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名单,西北院独立申报的“水库大坝水下封堵修复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联合申报的“水库滑坡稳定性与安全防控措施研究及工程应用”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级技术发明奖是西北院首次获得,取得突破。

“水库大坝水下封堵修复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为国际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成功解决动、静水条件下封堵泄水道孔口的世界性难题,已完成6个大型工程泄水道封堵,2个大型工程泄水道应急抢险处理,目前已在10多项工程中提出封堵设计方案,形成成熟应用规模化技术。该成果是西北院科技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的典范,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库滑坡稳定性与安全防控措施研究及工程应用”以黄河龙羊峡水电站、西安市黑河水库等大型水库滑坡为依托,结合多个工程实际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获得诸多创新成果和行业领先技术。成功解决水库滑坡模式分类、破坏机理、消落带滑坡体浸润线的变化规律、水库滑坡灾变早期识别与过程分析、稳定分析及监测预警与安全防控措施等技术性难题和工程实际问题,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和运行安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科研价值和推广应用意义。

(来源:西北院)

 

水电三局再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日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公布陕西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水电三局榜上有名,再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于水电三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是衡量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标准,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对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10%的优惠政策。

2013年水电三局首次通过认定以来,围绕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发组织管理水平等指标,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水电三局将以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契机,持续开展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水电三局)

 

水电十五局主编的两部国家电力行业标准正式发布


水电十五局主编的国家电力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带式输送机技术规范》(DL/T 5795-2019)、《水工碾压混凝土工艺试验规程》(DL/T 5804-2019),近日由国家能源局公告(2019年第6号)发布,将于202051日正式实施。

《水工碾压混凝土工艺试验规程》总结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工程现场工艺试验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对于规范水工碾压混凝土工艺试验,确定科学可靠的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由中国水电十五局和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编,中国水电十六局等参编。

《水电水利工程带式输送机技术规范》总结了水利水电行业远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整机布置,选型,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安全防护等。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中远距离输送散粒料和混凝土拌合物等的带式输送机。由中国水电十五局主编,中电建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参编。

这两部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的颁布实施,充分展示水电十五局的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水电十五局的行业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

(来源:水电十五局)

 

西安理工大学9项成果获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日前,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西安理工大学共有9项成果获奖,其中主持8项,参与1项。主持获奖总数并列在陕高校第3位,省属高校第1位,一等奖获奖数并列省属高校第2位。

这些获奖成果中,“复杂结构特种双金属构件制备技术及产品研制”和“轴流式和贯流式水轮机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一等奖;“延迟系统分析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等5项成果获得二等奖;“光储充调智能交互微电网协同自律技术与工程应用”等2项成果获得三等奖。

据了解,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授予杨绍卿院士、安芷生院士、郝跃院士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科勒博(KLEBERA.SERNIK)先生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有3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21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208项成果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安康水力发电厂奋力按下重点技改项目“快进键”


今年2月份以来,安康水力发电厂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手抓”,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按下重点工程项目1号水轮发电机组改造及A修的“快进键”。31117:35分,1号机组定子铁芯叠装磁化试验顺利完成,定子整体叠装质量达到优良标准,标志着建厂以来最大技改工程1号水轮发电机组改造取得阶段性胜利。

为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该厂成立疫情防控党员责任区28个、示范岗40个,建立防疫保电、复工复产党员突击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重新梳理工期计划,优化检修流程,对50个节点170个项目精推细敲,尽可能做到既实现“四零一优”检修目标,又力争主汛期前顺利投运。施工人员采取两班倒方式连续工作奋战,提前7天完成13.4万余片定子铁芯扇形片叠装。

项目现场中,检修人员在进入工作现场前,需进行测体温、登记等一系列防疫流程,乘车、用餐均单人单座,保持合理安全距离,各项防护措施到位。运检部副主任马涛介绍:“这项工作涉及起重、电焊等多工种作业,工作人员提前进行动火作业、起重作业防人身伤害等培训,安监人员到岗到位做好安全管控。每一环节进行好质量技术监督,验收通过后方能进行下一工序。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尽全力减少疫情对工期带来的影响。”电气分场副主任周兴鼎说:“近期,机组改造、春检小修、防汛检查同步展开,工期紧、任务重、交叉作业较多、疫情防控压力大。我们结合厂春检工作方案,列出每天重点任务,保证主线工作清晰,确保当日事当日毕。”

受疫情影响,1号水轮发电机组改造及A修复工较原计划推迟,安康水力发电厂迅速调整工作策略,着力打造“严细实”和“敢争先”工作作风,引领职工担当尽责、聚力投入机组改造及A修和年度重点任务中,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奋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支撑电网安全运行。

(来源:安康水电厂)

 

陕西汉江公司多措并举疫情防控,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陕西汉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加快复工复产步伐,经过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防疫工作落实到位,未发生一例新冠肺炎,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电量持续新高。一季度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发电量22531万千瓦时,同比增发68.9%,创历史新高。完成汛前7台机组小修任务,实现防疫中安全复工生产,体现疫情中担当作为的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确保防疫和生产两不误,为全年生产任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疫情发生以来,陕西汉江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坚决贯彻党中央和集团、陕西公司各项疫情防控指示,迅速行动,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公司系统以“临战”的状态抓防疫各项措施落实。一是成立公司防疫领导小组,制定防疫工作方案;二是落实集团公司和陕西公司防疫要求,及时配置防疫物资,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开展防疫工作。三是组织公司系统特别是各电厂设置测温、消毒点,出入厂区登记,回厂人员采取隔离措施,符合要求后,进行上岗等。四是加强和地方政府联系,寻求防疫时期的复工复产支持。五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每天上报疫情防控信息日报。六是按照最小方式进行生产运行,喜河电厂采用三值两班倒、蜀河电厂采取五值三班倒方式,储备一个值随时迎接应急处置工作。七是精准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与省调度中心的联系,协调检修时间。和当地政府联系解决复工复产批复问题。优化调整大修工期计划,将疫情造成的工期延误时间,通过优化后在检修过程中抢回来。合理调整小修工作计划。加强和检修单位联系,将参与检修人员提前进厂进行14天隔离,顺利实现蜀河电厂4号机组大修214日人员到达现场开展大修工作的目的。喜河电厂、蜀河电厂职工及参与小修工作的外委单位人员提前到厂隔离,确保检修人员安全,确保检修工作顺利进行,为一季度“开门红”筑牢基础。

目前,陕西汉江公司已顺利完成2020年度汛前机组小修工作,蜀河4号机组大修工期已通过加班加点合理工作安排,实现按计划进度开展检修工作的目标。

陕西汉江公司党政班子带领公司系统全体干部和职工,勇于担当,共克时艰,在疫情防控中实现复工复产,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实现一季度 “开门红”,确保生产和经营持续向好的稳定局面。

                                                                                 (来源:陕西汉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