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总第184期)
发布时间:2022-06-30      来源:     作者:学会秘书处       分享到: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召开

 

日前,由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办、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支持的“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以“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的路径”为主题,全方位、多维度,探讨了我国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谭介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白重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贾康,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肖松,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周大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刚,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高纪凡等嘉宾现场与会,会议由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主持,线上参会人次超过300万。

杜祥琬在致辞中表示,以碳达峰、碳中和驱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将对保护地球家园作出重要贡献。要对碳达峰、碳中和保持战略定力。

周大地同样表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底线,关键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践行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要坚持“先立后破”,重点在“立”上,在满足当前和未来能源合理需求下,加大新能源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挑战。严刚坦言,我国污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21年,全国仍有四成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准则值。他进一步表示,鉴于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特点,构建减污降碳一体推进的任务体系具有必要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日前已经印发,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实现提质增效。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杜祥琬看来,要把握好节奏,积极又稳妥地实现目标,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碳排放量大户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谭介辉指出,我国正大力发展非碳基能源,让能源行业尽快变“轻”变“绿”。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下降50.3%。随着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节能是第一能源”渐成共识,科技在推动双碳进程方面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策略、有办法,更有共识、有抓手。”

高纪凡表示,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使其早日承担起“主力军”和“顶梁柱”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储能,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上网给电网体系带来的挑战。同时,加快特高压发展,把西部戈壁、沙漠、荒漠的太阳能发电送到东部城市,对增加清洁能源消纳、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具有重要意义。

贾康认为,除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更要建立以制度机制支撑的经济手段。用利益作为杠杆,引导千千万万的企业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把工艺技术对接到绿色低碳的要求上。“如果实施了,企业就能够获得物质利益,在竞争中做大做好做强。反之,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

绿色低碳也成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敲门砖”和“加速器”。在肖松看来,低碳经济的市场效应正逐渐形成。一方面,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产品和技术更具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于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愈发严格,可持续发展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外贸增速放缓,但部分高附加值绿色行业和产品出口仍保持较好的增长韧性。

欧洲议会近日“一读”通过了关于建立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简称CBAM,“碳关税”)草案的修正案,将给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欧盟外企业带来影响。白重恩认为,相关行业企业出口成本无疑会增加,当务之急是建立起碳排放核算体系,摸清企业家底,掌握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来源和总量情况;其次,统计清楚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支付的碳排放成本。最后,鼓励企业通过使用绿电等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白重恩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统一运行情况下,目前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发放方式存在弊端,建议将免费配额由发放给电力企业,改为发放给电力的终端使用者,减小终端使用者对电价改革的抵触,推动电价市场化发展并实现碳排放成本传导到电价,缓解电力供不应求压力、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推动企业绿电交易。

谭介辉还表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积极的舆论引导。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作为人民日报社直属的专业媒体,旗下有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中国城市报三大融媒体传播平台,在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城市等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责。未来还将一如既往全面、深入、立体观察报道汽车、能源产业和城市领域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讲好中国的“双碳”故事。

据悉,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已成立一周年。2021年,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学术指导单位,旨在联合各界力量深入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来源: 中国能源报)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

 

6月29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西安开幕。

省委书记刘国中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视频讲话。省长赵一德主持。省政协主席徐新荣,省委副书记赵刚,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相关省级领导出席。

刘国中充分肯定了近年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成绩。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做强成势,奋力开创陕西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刘国中强调,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在践行科技报国上彰显更强担当,为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发挥更大作用。要坚持“四个面向”,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贡献更大力量。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成果。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立德修身上追求更高境界。各级科协组织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四服务”工作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协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为科协组织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张玉卓在视频讲话中代表中国科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希望,陕西省科协在省委领导下,聚焦靶心,提升团结引领力,紧紧围绕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要服务中心,提升大局贡献度,团结动员三秦大地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自立自强。要改革创新,提升科协组织力,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要眼睛向下、赋能基层,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健全联系广泛、服务人才的科协工作体系。

赵一德强调,要不断强化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和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更好凝聚创新合力、营造浓厚氛围,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力量布局,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强化科技赋能支撑,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约瓶颈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助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议听取了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来源: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水电建设》特种邮票首发:白鹤滩、乌东德登上“国家名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重要指示和致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贺信精神,6月28日,金沙江巨型水电站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放日活动暨《水电建设》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白鹤滩水电站举行。

此次发行的中国邮政《水电建设》特种邮票全套2枚,图案名称分别为: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邮票采用横、竖两种票幅,以独特的水彩表现方式,描绘了两座水电站大坝开闸泄水时的雄伟壮观景象。这是中国邮政首次发行可溯源邮票,版票上带有独立的溯源二维码,并采用区块链技术,可查看每版邮票的印刷、内容介绍、编号及扫码等信息。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禄劝县和四川省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电站共安装12台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2020年6月29日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2021年6月16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电站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2021年6月28日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2022年5月20日机组总装工作全部完成,正向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目标冲刺,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工建设的两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骨干工程。两座电站与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169.5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来源: 三峡集团)

 

《水电与新能源》期刊2022年度审读会在武汉召开

 

日前,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在武汉大学组织召开了《水电与新能源》期刊2022年度审读会。该期刊自2008年以来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审读会,至今年已为第15次,审读会对该期刊的高质量和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会议由审读专家组组长姜慧娜主持。省水电学会副秘书长、《水电与新能源》常务副主编赵英林教授向专家组全面汇报了2021年度期刊办刊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中肯地分析了期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与先进期刊的差距,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审读专家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对《水电与新能源》2021年度共12期期刊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审读。审读专家郑楼先编审和库耘编审分别就各自审读的期刊编辑质量问题进行了评述;陈银洲编审就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柳建乔编审详细分析了本期刊在行业中的排名以及引用频次、影响因子和下载率等情况,肯定了期刊取得的明显进步,指出了尚需改进的内容和有待提升的地方,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引文率、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等。

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水电与新能源》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中肯地指出了期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审读会上编辑部人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互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省水电学会秘书长何金平教授作总结讲话,对全体审读专家多年来对《水电与新能源》的大力支持、躬身参加审读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强调编辑部全体人员要对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作仔细整理、对照检查、认真分析、消化吸收和运用落实,齐心协力把期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水电与新能源》创刊于1987年,2001年公开发行,现为月刊,由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与湖北能源集团联合主办,主要刊登水电建设、运行和管理,新能源相关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生态和环保等方面的论文。该刊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来源: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西北院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近日,西北院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是在市政生物质能领域取得的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是“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施工预埋套管外套管”、“一种简易的钢绞线展放装置”、“用于厌氧发酵后的消化混合液固液分离前端的预处理装置”、“一种电动滑轨式液压盖板结构”、“一种用于薄板外立面安装作业的可调式滑动支架”、“一种罐体内循环热交换装置”。

“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施工预埋套管外套管”解决了预应力钢绞线难以一次性穿插到位的实际施工问题,简化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一种简易的钢绞线展放装置”解决了钢缆盘上剩余钢缆由于弹性而容易松散的不便问题,且装填和展放钢缆较为方便,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钢绞线盘意外松张,造成人员受伤等安全问题。

“用于厌氧发酵后的消化混合液固液分离前端的预处理装置”设计简单,加工制作安装方便,可广泛应用于沼渣、沼液固液混合体分离以及污泥脱水等固液分离工艺。

“一种电动滑轨式液压盖板结构”具有自动化开启闭合的功能,开启闭合速度快,可以用于地窖、大型粪污池、污水池等需要掩蔽的大型孔洞。

“一种用于薄板外立面安装作业的可调式滑动支架”解决了薄板外立面安装过程中传统小型起升工具缺少安装受力点的问题,为设备安装提供便利,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程造价。

“一种罐体内循环热交换装置”为罐内提供稳定可控的循环热量交换,通过调节可实现罐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工况所需要的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产量,节约能耗。

(来源:西北院)

 

青海共和光伏电站获2022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6月28日,2022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评审结果揭晓,水电三局承建的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项目海南州塔拉摊一标段10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获得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2022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

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项目海南州塔拉摊一标段10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于2019年11月开工,2020年8月竣工验收。工程地处青海海南州共和县三塔拉滩处,距离共和县约43公里,由青海黄河新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水电三局承建。

(来源:水电三局)

 

陕西省水电设计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座谈交流

 

日前,陕西省水电设计院总经济师王健一行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就加强校企合作事宜进行座谈交流。

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胡笑涛对省院的到访表示欢迎,双方就各自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围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申报、科技成果孵化落地、科研技术互动交流,博士引进及项目协作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双方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速“产学研用”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博士后创新基地建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相关部门代表,省水电设计院技术质量处、人力资源处主要负责同志及双方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来源:陕西省水电设计院)

水电十五局参与完成的一项科研创新成果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表彰奖励了202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获奖科技成果和特等奖获奖人员。水电十五局参与完成的《新疆高沥青心墙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科研创新成果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优化了沥青心墙坝与坝基深厚覆盖层防渗体系,提出了不同覆盖层坝基防渗形式及心墙与坝基连接方式,发展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和基础防渗墙体系的抗震分析方法。创新了适应恶劣气候环境下的沥青心墙施工工艺,研发了新型防风减风结构,拓宽了心墙沥青混凝土层面的结合温度限制范围。

创新成果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座沥青心墙坝项目成功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来源:水电十五局)

 

西安理工大学教师应邀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副主编

 

近日,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畅建霞教授正式接受《Journal of Hydrology》主编邀请,担任该期刊副主编一职。 

《Journal of Hydrology》是水文水资源领域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之一,隶属于Elsevier杂志社。该期刊主要关注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的分支方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表及地下水文地理学、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等。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升级版,该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为5.722,属于一区Top期刊。

畅建霞教授主要从事旱区水文水资源演变规律、水资源配置、水库群优化调度、以水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调度等方面的研究。科研成果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等水文水资源领域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40余篇。此次畅建霞教授受邀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y》杂志的副主编,标志着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批建设三个“科创中国”产业服务团

 

近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中国农学会联合发函,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打造建设“科创中国”杂粮科技创新与发展产业服务团、豫北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产业服务团、彩色小麦功能农业产业服务团。团长分别由冯佰利教授、王东教授、何一哲研究员担任。

据悉,“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推动打造、科技界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平台,聚集行业专家牵头组建服务团开展社会化服务,发挥人才在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实现人才聚合、技术集成和服务聚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让科技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创中国”杂粮科技创新与发展产业服务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20多个杂粮主产省区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俄罗斯豆类与制米作物研究所等国外高校、农业涉农企业等专家组成。冯佰利教授团队长期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组织开展杂粮种质资源搜集鉴选评价与利用、新品种选育、抗逆栽培生态生理机制及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先后选育杂粮品种36个,制定杂粮生产技术标准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为杂粮生产与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创中国”豫北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产业服务团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研究中心、种业和农业企业的高层次专家及管理技术人员组成。王东教授团队多年来立足我国黄淮海地区,开展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近年来先后创建了“小麦联合精密耕播机械与技术”“小麦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小麦-玉米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在山东、陕西、河南、安徽等省大面积推广,为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彩色小麦功能农业研究课题组在何一哲研究员带领下,已有近30年彩色小麦营养功能育种及其系列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工作基础,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作物营养功能育种”的理论,并通过坚持走“功能育种、功能栽培、功能开发、功能应用”的功能农业发展方向,在我国冬麦区和春麦区已建立了20多个彩色小麦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农食医一体、种加销结合、产学研融合、金服用支持”的彩色小麦功能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对推动现代农业走向高值高效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农业发展和落实“全民营养健康计划”、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