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0期(总第188期)
发布时间:2022-12-13      来源:学会秘书处     作者:       分享到:

第八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暨水利水电基础设施抗震安全研讨会召开

 

日前,“第八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暨水利水电基础设施抗震安全研讨会”以线上方式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以下简称“水电学会”)主办,水电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抗震专委会”)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北京水电学会”)、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孔宪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水电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声安、常务副秘书长席浩、副秘书长李世东,以及来自全国水利水电抗震防灾专业领域的60余家单位共300多名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就水工抗震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享交流,共谋本学科创新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抗震专委会秘书长欧阳金惠主持,水电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声安、中国水科院副院长丁留谦、北京水电学会理事长严旭东分别致辞。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抗震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德玉正高、中国水科院王海波正高、大连理工大学邹德高教授分别主持,陈厚群院士、张楚汉院士、孔宪京院士、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徐锡伟研究员、水电规划总院赵全胜正高、河海大学李同春教授、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童广勤正高、中国电建华东院徐建军正高、南京水科院马福恒正高、清华大学王进廷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水电学会第四届抗震专委会换届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欧阳金惠秘书长主持会议。水电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席浩宣读专委会换届批复文件并作讲话,他对第三届专委会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新一届专委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履行新时代科技社团的使命和职责,持续提升专委会能力建设,凝聚科研力量,针对我国西部水电基地已建高坝大库安全运行、雅江下游水电建设、抽水蓄能建设、海外水电建设等加强抗震安全研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公共安全与工程安全。第四届抗震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德玉作表态发言,他感谢学会领导对专委会工作的肯定、勉励和鼓劲,表示新一届专委会将一如既往地在学会领导下,贯彻落实好学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汇聚全体委员和广大抗震防灾专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奋进新征程,勇创新成绩。专委会副秘书长郭胜山宣读了专委会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徐锡伟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黄维副主任、中国电建院石立副总经理、河海大学张燎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邹德高教授等委员以及中国三峡建工(集团)白鹤滩建设部技术管理部副主任周孟夏青年委员分别发言,为做好新一届专委会工作和促进本专业技术创新进步等集思广益、踊跃建言。

会议以“混凝土坝抗震与地震动输入”和“筑坝材料与土石坝抗震”两个分会场进行,来自全国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250多名代表线上参会。“混凝土坝抗震与地震动输入”分会场由钟红正高和郭胜山正高主持,赵翠萍、林易澍等17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从地震动输入理论和软件、混凝土材料试验和本构研究、水工结构振动台模型实验、非线性计算模型、地震风险分析、海外工程抗震设计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筑坝材料与土石坝抗震”分会场由李炎隆教授和宋志强教授主持,岑威钧、杨星等9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沥青及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在土石坝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地基-坝体动力相互作用、土石坝地震变形风险性分析等多项前沿研究成果。报告专家学者与与会代表积极互动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学术气息浓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能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白鹤滩电厂、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乌东德工程建设部等多家单位设立了分会场,共同助力大会的成功召开。

(来源:中国水电学会抗震专委会)

 

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2022交流项目成功举办

 

日前,“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2022交流项目”在中国北京和柬埔寨金边同步举办。中国和东盟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官员、东盟国家电力公司代表、中国与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等共200余名嘉宾齐聚线上,聚焦“水电可持续发展”议题,第一时间落实各国领导人达成的《关于加强中国-东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探讨地区水电开发利用前景,共享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为东盟国家推进能源转型凝聚力量。

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元年。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均拥有优越的水电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开发基础。东盟最新发布的《东盟能源展望第七版》进一步提高了水电增长预期。本次能力建设活动恰逢其时,契合东盟能源发展需要。

在中国国家能源局和柬埔寨矿产能源部的指导下,本次活动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东盟能源中心、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国际河流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

与会专家充分讨论了当前水电发展,除了在保障能源安全、实现低碳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在系统调峰调频、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等方面还将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东盟地区水电资源禀赋好、未来消纳能力强,水电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在自由讨论环节,东盟国家踊跃提问,围绕抽水蓄能的建设与电价政策、流域综合监测手段、移民安置措施、大坝安全监管标准等关切内容与发言专家进行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魏晓威在开幕辞中指出,“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已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主管官员和专家开展高水平、多层次能力交流的机制平台。

柬埔寨矿产能源部国务次卿维克多·乔纳在开幕辞中表示,水电开发伴随许多挑战,非常需要通过经验分享促进问题解决。柬埔寨积极参与并支持能力建设活动,将在下个月与中方在柬共同组织实地考察。

中国驻东盟使团公使级参赞李岸在开幕辞中指出,清洁能源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将会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走深走实提供新动能。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李昇院长在开幕辞中表示,总院与东盟能源中心已成功举办五期能力建设活动。作为国家新型智库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高端咨询机构,总院将不断提升能力建设交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东盟国家持续分享相关成果与经验,助力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务实合作。

世界银行能源与采掘业全球发展实践局局长唐杰在开幕辞中指出,水电对于降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各国水电开发潜力大,世行愿在技术、资金和规划等领域发挥积极支持作用。

东盟能源中心执行主任乌塔玛博士提出,东盟正努力实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3%的目标。相信这次能力建设将成为东盟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声安作《水电开发过程中环保、移民社区和安全:中国实践与经验》的主旨演讲,广泛分享了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实施框架和保障措施。

国际水电协会能源政策主管Rebecca ELLIS作《水电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全球净零目标》的专题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发电量预计实现3倍增长,同时化石能源发电预计降低90%,急需灵活可靠的清洁电力替代。水电(含抽水蓄能)在清洁能源转型过程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亚太区域水电开发潜力居全球首位。区域各国政府应坚持可持续开发理念,加强水电规划与管理,对现有水电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大对水电开发的资金支持。

国家能源局安全司发电处处长徐新风作《中国水电大坝运行安全技术监管》的专题演讲,介绍了我国水电大坝运行安全监督管理的法规基础和工作机制,详细分享了我国在大坝注册、大坝定检、监控应急、监测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制度经验。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龚和平在闭幕辞中表示,各与会嘉宾会上分享了各自经验,探讨了可持续水电的理念和技术,展现了未来的合作空间和方向。水电总院将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和东盟能源中心一道,共同建设好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依托多元化的对话平台,促进发展经验贡献、抓住现实机遇。

本次活动有力促进了区域水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为东盟国家因地制宜地带动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为东盟有效促进水电可持续发展,更好协调环境生态、社区发展、安全保障等多方关系,以及通过水电发展因地制宜地带动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等多元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来源:中国水电学会)

 

首届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大学校长论坛暨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1212日,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科协、陕西省外事办、陕西省教育厅等主办的首届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大学校长论坛暨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上合组织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机遇与挑战”,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20余所农业大学校长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参会。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詹内什•凯恩,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副部长巴克朗•别克巴乌奥夫,教育部国际司二级巡视员席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及陕西省外事办、陕西省教育厅及上合组织大学国际校办等领导先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李豫琦在视频致辞中指出,陕西省科协历来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创建中国科协海智基地和离岸创新基地,打造国际化科技论坛,开展海外人才、企业对接交流、技术路演,吸纳国际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入陕西省级学会并任职等方式,不断增进国际科技界的互通互信,推动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建设。李豫琦希望能够借助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的交流合作,搭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平台、政产学研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在现代农业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区域农业科教合作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对话与协作,共同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农业教育科技进步。

论坛期间,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国立农业大学、巴基斯坦拉合尔大学、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塔吉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校长、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大学及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等上合组织国家17所中外农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领导围绕创新未来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域农业科技协调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哈萨克斯坦沙卡里姆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环境与自然保护技术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与塔吉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分别在线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来源:陕西省科协)

 

机器学习助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由省科协指导,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与西安工业大学联合主办,西安工业大学承办的“机器学习助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成功举办。西安工业大学基础学院院长张建生教授代表校长赵祥模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开幕式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王通会教授主持。

受疫情影响,本次“机器学习助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全程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共有7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高校和研究所的19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当前机器学习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等方向研究的前沿热点,涵盖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理论、方法、应用等。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在线上进行了积极互动和交流。

本次研讨会有效地加强了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青年学者的成长,推动了机器学习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等方向高层次学术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本领域研究学术科普,激发了基础学科青年学者的研究兴趣,加深了学者的学术交流,有力推进了省自然科学学科建设工作。

(来源:陕西省科协)

 

一线工程师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在泾河新城举办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和“12621工程”,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128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主办,“秦创原”泾河工作部、陕西继续教育大学联合承办的2022年一线工程师创新能力提升第三期培训在泾河新城协同创新中心举办。

本次培训结合园区技术创新和研发应用需求,邀请中国TRIZ(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评审工作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刘小伟,系统讲解了TRIZ理论体系与概述、TRIZ创新思维方法、理论应用案例等内容,使园区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全方位地接触、体验、学习TRIZ创新方法理论,提高应用创新方法解决关键问题、技术研发难题的能力。

此次培训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进行,来自泾河新城园区企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代表30余人参加了线下培训,组织相关企业90余人通过线上参与了此次培训。

培训期间,为共同推进 “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服务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泾河新城管委会牵线搭桥,陕西继续教育大学与园区内2家科技型企业签订了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协议。

(来源:陕西省科协)

 

 

省科协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

 

近日,省委文明办发布《关于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情况的通报》,省科协选送的“渭南市向阳红果蔬专业技术协会‘田间课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志愿项目”荣获一等奖。

为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展示志愿成果,今年5月省委文明办启动了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经过前期初评海选和综合评定,来自全省各市(区)及各单位,包括政策宣传类、乡村振兴类、民生服务类、生态保护类、应急救援(助)类、文明风尚类6大类的71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决赛,经过陈述答辩,共有1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

向阳红果蔬专业技术协会是在科协组织大力支持下成长起来、常年活跃在乡村一线的科技志愿队伍。田间课堂·渭南市基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以“科技助农田间课堂”实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公益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多年来,共进行农民技术培训1700余场次,受训农户近20万人;救治病害面积2万余亩、服务面积10多万亩。目前,该协会科技志愿服务除服务渭南市域外,还积极延伸到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湖南、四川、甘肃、山西等省份,协会先后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陕西省科协“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先进单位。

陕西省科协自2019年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全省科协系统搭建工作平台、组建志愿队伍、开展服务活动。据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统计,陕西省注册科技志愿者和开展活动数量数量居全国前列,科技志愿服务典型多次受到中国科协和省委文明办表扬。

(来源:陕西省科协)

 

高徐军、牛东圣入选2022年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日前,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2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2023年度青年科技新星人选名单,经主管部门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会议审定、人员公示等环节,西北院副总经理高徐军,博士后牛东圣分别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十四五”开局以来,西北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围绕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继出台《西北院党委“十四五”时期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等人才制度,实施“五个100”人才计划,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环境,下大力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西北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西北院)

 

“高丽娟生物质能利用创新工作室”获评陕西省建设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

 

近日,陕西省建设工会印发《关于命名陕西省建设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的决定》,命名全省12个创新工作室为“陕西省建设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西北院“高丽娟生物质能利用创新工作室”获评“陕西省建设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陕西省建设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由陕西省建设工会组织评定,评选旨在调动和发挥全省建设系统先进女职工的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女职工劳动热情、创新热情,促进女职工创新在企业科技进步、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陕西省建设系统评定中的一项重要荣誉。

高丽娟生物质能利用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为西北院首批评定的创新工作室,创新业务范围包括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等,主要工作包括生物天然气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市政有机垃圾综合处理、污水污泥协同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属于结合科研、人才培养及技术生产的“产学研”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核心成员由生物质能专业优势人员组成,具有化学、环境、动力、燃气等多方向的专业背景。团队成立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团队核心成员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一项、获“西安英才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一项。

截至目前,高丽娟创新工作室共主持完成及在研省部级、集团级等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已完成的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制气关键技术、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关键技术等5项创新研究成果,经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及以上,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主编及参编行标、团标、企标等近20项,承揽生物天然气规划咨询、勘察设计、EPC总承包业务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中文核心检索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申报专利近70余项(含发明专利18项),已获得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相关成果进行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产生了上千万的经济效益,为西北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西北院)

 

西安理工大学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日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风水复合侵蚀协同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组召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处长王磊、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兰壮丽、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申烨华出席会议。会议第一阶段由校科技处副处长王锵主持,第二阶段专家论证过程由胡春宏院士主持。

申烨华致辞,她感谢科技部、科技厅及与会专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对项目组获得立项表示祝贺。她指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是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具体要求,为“十四五”时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她强调,该项目研究团队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希望项目组能够针对黄河中游特殊问题,研发治理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王磊指出,该项目对保障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各责任主体携手团结,从多角度、多层面把项目支持好、配合好、协调好、完成好,努力做成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标杆性项目。

兰壮丽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专家论证使项目得以高质量实施,成为提升我省落实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典范。学校要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为契机,培养一批生态水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项目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奋力开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副研究员孙昊解读了项目开展涉及的具体政策、要求、建议。专家组就项目和各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

项目主管单位、推荐单位、完成单位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长期以来,西安理工大学重视有组织、有重点科研工作,持续强化对国家级重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化科研方向布局,强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不断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团队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017年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1项,经费4682.5万元。其中项目1项,经费1474万元;课题10项,经费3208.5万元。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米脂项目喜获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日前,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捷报,水电三局米脂项目研究的《一种黄土边坡打孔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边坡栽种绿化植被时,需要在边坡上先进行钻孔,传统的钻孔工作需要工人手持钻孔设备在支架上进行钻孔,钻孔的间距、深度及钻孔角度难以精准控制,灵活性较低,安全性难以保证。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从在的不足,米脂项目技术骨干人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设计一种黄土边坡打孔装置,通过设置可调式打孔机构,可根据实际打孔需求,调节打孔杆的数量,从而达到对打孔深度和打孔间距的控制和调节,结合斜支撑组件的调节,从而达到边坡打孔角度的调节控制,灵活性较高。极大的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保证了施工质量。

这是水电三局米脂项目自今年获得《一种渣土倾倒桶》《一种无人机多角度抗风能力测试装置》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又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水电三局)

 

水电十五局彦玲女工创新工作室荣获陕西建设工会巾帼创新工作室称号

 

近日,陕西省建设总工会发布《关于命名陕西省建设系统巾帼创新工作室的决定》,水电十五局“彦玲女工创新工作室”获得陕西省建设工会巾帼创新工作室称号。

“彦玲女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4,工作室团队由三名女职工组成,工作室先后参与碾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重力坝、沥靑心墙坝、引水隧洞、电站厂房抗冲磨等混凝土配合比性能研究设计,参与的《全级配粗粒土渗透及变形试验研究》、《300m级超高坝原级配粗粒土大型压缩试验研究》《碱活性骨料抑制试验研究》先后获得公司科技进一、二、三等奖,取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7篇论文著作,充分展现了女职工的建功立业和自强精神。

(来源:水电十五局)

 

省水电设计院举行2022年度联合培养博士后进站仪式

 

日前,省水电设计院举行2022年度的两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仪式,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郭鹏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院长胡笑涛,同时率队参加。省水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焦小琦出席博士后进站仪式。

仪式上,焦小琦总工程师简要介绍了陕西院博士后创新基地工作开展情况,对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两位高校院长表示,设计院在博士后创新基地组织架构、培养平台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共同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会上,双方就博士后进站管理、项目课题确立、具体工作要求及下阶段重点任务等进行了充分交流。

两位进站博士分别介绍了后续工作规划,并表示将积极加强沟通协调,推进项目课题研究,加快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为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来源:省水电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