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部分发言嘉宾的观点摘要---打造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01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       分享到:

11月29日,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举行。中俄两国90余家单位、44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中俄油气、煤炭、核能、电力、可再生能源、氢能、碳市场、绿色金融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部分发言嘉宾的观点摘要整理如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厚良

进一步拓展两国能源合作的广度深度



图片



今年以来,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中俄两国企业携手同行、共克时艰,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展望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进一步拓展两国能源合作的广度、深度。

建议双方共同保障油气资源供给安全,认真执行好重大能源合作项目,运营好中俄油气管道贸易和亚马尔LNG项目,加快推动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和北极LNG-2项目建设,继续发挥好能源合作在双方经贸交往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确保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供给安全。全面提升油气全产业链合作水平,要在现有合作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路径,深化中俄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共同应对能源转型面临的能源结构性短缺和成本上涨等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积极挖掘绿色低碳合作潜力,中国石油已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实施路径,并愿意与俄方伙伴积极开展碳管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新能源开发利用(氢能、储能),以及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作,携手共建绿色低碳能源生态圈。共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积极在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中加强协同,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努力为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中俄油气合作健康发展贡献智慧。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管委会副总裁 布尔米斯特洛娃

天然气综合处理项目合作值得期待



图片



天然气并没有丧失自身的主要优势,相比其他化石能源更加环保、使用灵活、应用范围广,同时具有与未来的低碳能源进行融合的前景。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全球最有前景的天然气市场之一。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又是中国的邻国,这正好为俄中两国开展互利合作提供了广泛空间。从2025年开始,俄罗斯每年通过西伯利亚管道向中国的供气量将达到380亿立方米。2022年我们又签署了中国远东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俄罗斯对华管道天然气供应总量在未来将达到每年480亿立方米。

目前,我们在与中方合作伙伴讨论具有前景的其他管道天然气供气项目。首先就是中蒙俄管道项目,供气量可以达到每年500亿立方米。俄气集团还在继续实施萨哈林2号项目,该项目在向中国消费者供应石油、天然气、液化气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对发展这样的合作表示欢迎。我们正在阿穆尔州实施的天然气处理厂建设项目,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厂之一,除了天然气以外,还会生产包括液化石油气和液氦在内的其他产品。中国用户已经表示出有兴趣进口这些产品,我相信俄中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长期互利合作是我们实现繁荣昌盛的保证。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刘志江

 开创中俄煤炭互利共赢 高质量合作新局面



图片



中俄在煤炭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首先,双方在合作中应当以贸易业务为核心,推动双方优势互补。俄罗斯是煤炭大国,煤炭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15%,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品种齐全,可以满足多种用煤需求。近年来,俄罗斯煤炭出口份额增长迅速,2021年达到2.23亿吨,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国际市场地位不断增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源需求巨大。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3060”双碳目标庄严承诺,同时,党中央作出重要判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这需要两国加强企业互信交流、创新贸易业务模式、增强运输衔接能力。

其次,中俄双方应当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推进上游合作共建。中俄两国国情具有高度互补性,在煤炭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巨大合作潜力。中俄联合开发俄方煤炭资源,符合双方能源合作愿景,有益于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技术交流,拓展合作深度,推动煤炭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有助于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俄双方可以化工产业为载体,拓展双方合作蓝图。2014年,中俄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双方将扩大务实合作领域,在化工等领域实施联合生产的互利项目。




俄罗斯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希洛

 努力提高能源运输保障能力



图片



今年以来,我们与中国在运输方面的合作创造了新的纪录。截至11月,我们对中国的铁路货物运输量已经达到1.061亿吨,能源货物的占比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口岸,比如满洲里等都参与到了这些货物的运输合作中,促进了我们能源货物出口运输。今年,我们将在外贝加尔地区完成一期工程,这会允许我们能够装载来自中国的几乎各类型货物。俄罗斯交通部开设了新的铁路检查站,采用全天候运营模式——从91日开始,过境点24小时全天运营。在这个检查站,我们将继续开展现代化的运输和转运集装箱码头的工作,以及基础设施相关工作。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件,1116日,我们在下列宁斯科耶和通江定居点地区的阿穆尔河铁路桥上开通了货运列车,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通车后,可以显著增加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

俄罗斯铁路正在批准关于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新的跨境铁路基础设施的初步可行性研究。为了使货物流动更加多样化,目前正在优先考虑通过其他航线来进行运输,我们觉得有必要跟中国伙伴分享这些信息,尤其是向中国的能源进口商提供以上信息。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俄中能源合作取得更多成效。




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副总经理 哈什巴

开启核能技术合作新篇章



图片



已有的经验和两国核企业的高水平合作,让我们开启了技术合作的新篇章。现在我们和中方企业有几个共建的大项目。首先是中国的田湾和徐大堡核电站,这是俄罗斯最高水平的核电机组。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中国的第四代核反应堆建设。这个项目的合作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目前的推进情况已经超出了计划推进进度。

去年5月19日,俄中双方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田湾的78号机组和徐大堡34号机组开工典礼。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两国领导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开展新的合作。目前我们有很广泛的合作题目,核心就是快中子反应堆和核燃料循环,此外还要建设新的核电站,包括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

我们正在和中方同事一起研究几个新项目。其中快中子反应堆目前在实施阶段,俄中双方研究建立一个联合体,任务包括要建立一个专家咨询平台,让各国的科学家交流知识和经验。其次是第四代核电SVBR-100投资项目,这是俄罗斯研发的小功率堆,它完美契合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该项目安全水平高,可以使用闭环的核燃料,并且可以处理所积累的核废料,模块化的配置减少了生产运营的成本。




中国核工业集团产业开发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 申立新

拓展多元化核能合作模式



图片



回顾过去,中俄两国开启了互惠互利的核能合作之路。中俄两国克服了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田湾、徐大堡等重大核能合作项目建设,同时积极谋划核环保、核医疗、核燃料、先进核电技术、市场开发等领域的新合作契机。

展望未来,中俄两国核能合作前景广阔。两国元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为中俄核能合作擘画新蓝图。双方不仅加强高水平务实合作,坚持安全第一,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和运行好4台VVER机组,打造标杆工程,还紧抓当前核能发展的机遇期,促进中俄友好医院、一体化快堆创新联合体、第三国市场开发等合作项目尽快落地。

同时,双方坚持互利共赢、拓展多元合作:探索联合开发、联合建造、联合投资等多元合作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探索从产业向研发延伸、从核电向资源延伸、从双边合作向第三国合作延伸、从传统核能发电向核能多用途利用延伸的合作模式。此外,我们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强联合研发合作,共同探索核能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双方引领全球核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变革,包括新一代核电技术、先进核燃料、闭式燃料循环、数字化智能化、核聚变等。

在全球核能治理中,我们加强战略协作,不断提供中俄智慧、中俄方案、中俄产品。推动国际规则完善、国际标准对接、国际惯例实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扩大合作,推进更多低碳合作项目。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红普

 中俄在煤炭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



图片



俄罗斯是全球三大化石能源生产国和煤炭主要出口国,2021年俄罗斯煤炭产量4.38亿吨,其中出口2.16亿吨,对中国出口煤炭5200万吨。中俄在煤炭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中国煤科2016年出口俄罗斯库兹巴斯露天煤业公司的首套中国产综采成套设备,安全、高效运转至今。
推动中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合作的五点建议。
一是持续扩大煤机装备合作。中国煤矿机械装备已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俄可在煤炭开发与利用全产业链装备领域持续扩大合作。二是积极探索开展煤矿建设与运营合作。中国煤炭工程建设单位在多国开展了煤矿承包建设、生产、经营业务,中俄可积极探索开展“技术+装备+金融+属地化服务”一体化合作。三是联合开展煤质分析与利用经济性评价。开展俄罗斯煤炭煤质分析评价,为扩大煤炭出口、优化煤炭利用方式、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等奠定基础。四是开展燃煤工业锅炉和焦炉清洁化改造合作。中国具有型煤、燃煤工业锅炉和炼焦技术优势,可为俄罗斯燃料动力企业和钢铁冶金企业提供燃煤清洁化改造和运营服务,提高用煤设备的污染物控制水平。五是开展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合作。面向中俄及国际化产品,联合开展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基深加工、煤制烯烃及其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发。



俄罗斯联邦能源部电力发展司司长 马克西莫夫

进一步发展俄中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



图片



俄罗斯和中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前景方面有着共同的立场,认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最重要的部分。中国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世界领先者。

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承诺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至25%左右。到2025年,中国三分之一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俄罗斯同样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35年,俄罗斯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支持总额将达到3600亿卢布(1美元约合73卢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超过1200万千瓦。俄罗斯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温室气体低排放目标,即到2050年前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2019年排放水平上减少60%,同时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少80%,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们希望与中国伙伴建立更好的合作方式。如建立合资企业,合资生产可再生能源相关器件设备。俄罗斯一些企业已经有成功的合作经验,他们和中国企业有着积极的合作。比方说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建立生产硅板的合资企业,产能已经达到1.3兆瓦/年。我们希望俄中两国能源企业在太阳能、风能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11月18日,俄中政府间能源合作委员会会议召开,俄中双方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健

中俄双方应拓展低碳领域合作范围





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经纳入了2162家火电企业,发放配额45亿吨。截至2021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达到1.79亿吨,平均价格是43/吨。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履约周期。

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相对独立,通过共同的主体相连。火电企业是两个市场的重要主体,占据主要份额,通过其发电行为和报价将两个市场关联起来。两个市场实现价格联动是核心,从理论和国际实践看,电力市场化条件下,碳价能够向电价传导,同时电价也能够反向影响碳价。碳市场将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机制完善,加快辅助服务、容量市场等市场机制的建设。

在低碳领域合作方面,中俄双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携手共进。一是拓展低碳领域合作范围。在巩固传统油气、电力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能源数字化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二是创新低碳领域合作模式。在传统的贸易、投资合作基础上,推动低碳技术合作,特别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数字化转型相关新技术合作,加强低碳技术标准合作。三是加强智库交流合作。组织双方智库机构共同研究绿色低碳转型重大问题,搭建中俄绿色低碳转型交流平台,为两国能源电力企业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搭建桥梁。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公司副董事长 许立新

  打造东北亚清洁氢能的供应链



图片



从中方看,中国氢能产业顶层政策的体系逐步完善,已经发布了国家级的专项政策3项,相关政策40余项。中国加快建设低碳、清洁氢能供应链,西部和北部可再生氢项目规模化启动,可再生氢价格持续降低。在终端应用领域,以交通应用为突破口,中国的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

从俄方来看,俄罗斯发展氢能和产业资源的区位优势突出,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氢气出口国。俄罗斯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布了一系列氢能政策文件,制定了“三步走”行动计划。中俄氢能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可以发挥俄罗斯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潜力,构建清洁氢能的供应链,打造中俄绿色氢能的基地,逐步开展多场景的联合示范应用,支撑东北亚清洁氢能市场的建设。

对于中俄氢能合作,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建立中俄绿色项目库,推动绿色重大的项目合作交流,在氢能的制、储、输、用各个环节广泛开展绿色合作。二是打造东北亚清洁氢能供应链,探索开发环北极圈的风光资源,推动中俄两国重点企业探索共建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制氢基地,开展东北亚及亚太范围内多场景的示范应用。三是创建“一带一路”绿色氢能基金,聚焦赋能绿色氢能产业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专类合作等领域通力合作,通过市场化的投资渠道为中俄氢能全链条的产业示范项目落地和贸易合作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进出口银行公司客户部总经理 钟建

以绿色金融合作撬动两国能源合作 





当前,实施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全球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投融资合作的重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融资等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发展,以全球化、规范化、透明化、多样化为特征的绿色金融市场,正加速驶入快车道。今年9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6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与俄罗斯绿色低碳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融资保障,也为中俄绿色金融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合作机遇。

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将低碳、环保、循环等融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度流程、产品服务等各个层面。积极开展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国际合作,构建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咨询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多年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始终是中俄两国战略合作核心领域。新形势下,基于既有的国际合作框架和全球合作共识,中俄在新能源、传统能源转型升级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投融资合作前景广阔。以绿色金融合作撬动两国能源合作,为深化两国互利共赢关系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