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产业园热潮之下仍存隐忧
发布时间:2022-10-12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分享到:

“双方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项目,未来五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通过对高温蒸汽的梯次利用,保障东华茂名轻烃产业园蒸汽、电力、制冷乃至氢能的清洁化供应。”近日,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能源”)公布了一则与中核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拟投资超千亿元打造零碳产业园,除了在业内吸睛无数,当日还引来深交所的问询——是否具备投资能力?是否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零碳概念大火,以此为主题的园区建设已成新风尚。从地方政府到能源企业热情高涨,纷纷大方定政策、出投资。但记者同时了解到,热潮之下也有隐忧。

建设多点开花

9月14日,东华能源公布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表示:中核集团为茂名高温气冷堆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其将量力参与,具体参与金额尚未确定。该项目与其正在建设的400亿化工产业耦合,共同打造首个超千亿级的零碳产业园。“顺势引进高温气冷堆,既保障了装置的供热、供电、供水、供冷安全,大幅度降低动力源成本,又实现零碳绿色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东华能源对投资前景的乐观态度。

零碳园区是不是一桩好生意?由地方及企业的热情可见一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数十个省份出台了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部分地区更有了试点落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发布的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零碳园区新能源消纳比例达到50%、三年内达到80%;江苏将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创建示范,首个零碳园区已在无锡落地;四川在8月刚确定了17家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名单,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类似华东能源的“砸钱者”不在少数。例如,中国天楹9月8日公告称,其与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十四五”期间共同打造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对比该公司2021年206亿元的营收水平,高达700亿元投资着实是一笔不小数目。

此外还有跨行业者关注零碳概念,耐克、元气森林等多家公司,近期纷纷宣布自己的建设计划。“我们正联合远景打造首家360°零碳数字化工厂典范,实现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发电、绿电绿证采购及碳抵消一站式碳中和。”元气森林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王淄告诉记者。

概念不清路径不明

“零碳概念相当热门,今年甚至可以称为‘零碳工业园区元年’。但我国园区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既有单一工业、单一企业形成一家大园区,也有各类综合园区,究竟应该怎么建?”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提出疑问。

事实上,对于零碳园区的概念解读、建设要求、评价考核等,目前并无统一标准,这已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担忧。“整体上看,园区建设者对低碳、零碳的理解无的放矢,常常停留在概念上。权威标准缺乏,易导致建设者对零碳园区概念的混淆,缺乏正确的顶层设计,实现路径也不明确,往往仅关注排放量、减排量,没有通盘考虑零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远景智能零碳业务高级经理任剑飞坦言。

天津大学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也注意到,目前有多个关于“零碳园区”的定义版本,园区建设标准不一、建设技术不成熟、零碳负碳技术成本偏高均是制约因素。“有的园区仅考虑绿电供应比例,既未反映零碳产业园区特征,也没有兼顾所处发展阶段,不够科学全面。零碳并不一定完全是绿电,也可以通过其他抵消手段来实现。有的园区仅关注二氧化碳本身,没有建立碳排放、碳核算、碳管理、零碳闭环的整体系统。”

对此,部分地方政府也有察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方面表示,园区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将零碳排放等同于低碳发展,缺乏持续提高碳减排目标的约束性,或片面理解成园区不再扩产扩能发展,要实现碳排放量绝对为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也大不相同,当前存在构建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统一,建设的整体框架、工作重点不清晰等问题。

标准是规模发展的前提

值得关注的是,已有先行者在寻找解决之道。吕学都介绍,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牵头组织,远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必维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制定的《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率先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建设原则、主要系统构成、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运维管理等多维度参照,比如从能源管理、能源替代、储能、节能等方向规划园区用能。这是很好的起步,更是一大进展。”

“标准制定有利于推动园区改变既有能源系统和传统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实在在助力‘双碳’目标。已建成投产的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就是依据这个标准打造的最佳实践。”任剑飞表示,未来10年,远景计划携手合作伙伴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而规模化打造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具备标准。

如何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在任剑飞看来,好的标准需受到权威机构认可,在内容上具有先进性,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由此,更好帮助入园企业实现自愿减排目标,推动零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区域创造低碳转型动能。”

张中祥提出,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上,应全方位、系统性融入零碳理念,在统一标准下,不同园区的零碳路径应有区别。“对现有园区的零碳化改造,涉及排放摸底、数字化、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等方面,同时需建设零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新建零碳园区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不仅仅是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还要重视储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