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 总第181期 )
发布时间:2022-03-17      来源:     作者:学会秘书处       分享到:

中国科协“碳中和”大型智慧城市群课题研究圆满收官

 

由中国科协清洁能源学会联合体承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共同组织实施的2021年学会联合体品牌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与负(零)碳技术融合打造低碳经济核心的“碳中和”大型智慧城市群规划建设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简称“该课题”)于近日完成主要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预验收专题内审会议于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共同研究实施管理单位中国电建机关团委承办,京外的课题小组通过线上方式参会。经专家组评审,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预验收内审,标志着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的可再生能源与负(零)碳技术融合打造低碳经济核心的“碳中和”大型智慧城市群规划建设研究课题圆满收官。

该课题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实现城市“碳中和”和低碳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研究为具体依托,项目以可再生能源和零负(零)碳技术、智能技术为主要路线,开展前瞻性、实践性研究和规划。研究首次在国内提出零负(零)碳技术概念并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开展应用,为打造“碳达峰、碳中和”智慧城市群提供科学技术基础,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依托。

项目研究涵盖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思想,集“可再生能源”“负(零)碳建筑”“低碳智慧社(服务)区”“低碳公路群”“海绵城市”“城市群碳排放联动控制技术”等较前沿技术为一体的“碳中和”智慧城市群,充分盘活各类建筑空间优配绿植资源和新能源发电资源,实现零碳、负碳排放,单倍或多倍替换原有绿植土地的碳吸收贡献,同时集智能科技技术,为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交通出行、购物和工业生产等提供智慧服务,打造提出一种新型绿色的“未来低碳城市经济”的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同步建设相应的负(零)碳建筑、城市与社区的建设和评价标准。零碳生态体系适用于大部分以城市复兴为目的的新老城市改造活动,具体评价目标为生态改造、绿色建设、智慧节能、城市风貌保护、老旧城区活力激发等等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与零碳建设活动运营全过程所涉及的价值体系。

自2021年8月开始,历时6个月多,课题组各研究小组通过现场调研、视频研讨、对标交流和召开专家评审会等方式快速推进研究工作,形成了包括碳中和计算理论与低碳经济研究、低碳城市升级规划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研究、低碳交通规划研究、城市低碳智慧系统等几大部分的课题成果报告,报告约30万字。建立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5个子模块和17个指标的低碳城市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测算,建立城市向低碳经济城市发展路径,相应完善的制定了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制度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全面低碳化转型。

该课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担任课题总顾问、国内和中国电建总工宗敦峰等能源专家担任顾问,组织了中国电建机关团委、中国电建南方区域总部、南方投资公司、电建路桥公司、中南院、江西院、华科软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等单位近60位专家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水电学会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顺利召开

 

日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中国疏浚协会水利疏浚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以视频会议方式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智慧疏浚与环境偕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席浩、中国疏浚协会秘书长高伟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40多家单位8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河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专委会秘书长范志强主持。

席浩对专委会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疏浚行业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重集成、技术密集、装备为王的行业,近年来疏浚行业科技创新突飞猛进,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面对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构建疏浚智能体系是推动我国疏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心所在。绿色低碳、智能化和数字化将成为疏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疏浚企业应从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查找差距,培养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新型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疏浚行业高质量。

高伟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主题与环境保护、数字化和智能化紧密结合,共商“生态疏浚、智慧疏浚”新技术、新模式,契合党的十九大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落到实处。疏浚行业必须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按下“快进键”,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范志强宣读专委会2021年工作报告及2022年工作计划。表示,专委会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工作,及时召开专委会专题会议,研究专委会的制度建设、专家队伍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梳理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为企业、行业发展补充动力。

在技术交流环节,长江科学院、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长江河湖建设有限公司、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绿林系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赣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湖南百舸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市水力机械施工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省疏浚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10名专家学者从环保疏浚流域治理、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疏浚施工工艺、信息自动化及数字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与疏浚工程等方面交流分享了水利疏浚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及学术理念。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让科技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作出重要部署。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陕西如何下好科技“先手棋”,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住陕全国政协委员们建议国家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速建设。

 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让科技优势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我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一年来,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8.6%,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2%。可以说,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陕西省委、省政府加快落实习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打造了秦创原知名品牌,一年来,它的发展势头非常好,潜力也非常大。”全国政协委员王晓萍说,秦创原依然存在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创新生态有待完善。

今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西部地区“两链”融合创新发展的提案。希望国家支持陕西省以“秦创原”为品牌,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两链”融合创新改革示范区,深入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另外,还需加快创新资源聚集和有效配置,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等,优化提升产业链布局建设,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及“两链融合”模式经验。

王晓萍建议,依托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托管高等院校部分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作价入股和持股,实现收益定期返回原单位,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

“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促进托管科技成果项目股权投资。”王晓萍说,鼓励科技经纪人及专业服务机构入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司。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点,让全国政协委员祁志峰感同身受。他建议,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就要完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法规体系。出台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加强各领域板块合作,促进供应链和需求链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于创新驱动的平台建设。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就需要相关高校设置技术经理人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就要为市场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不断加强技术经理人培训在课程设置、培训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祁志峰说:“我们在沣东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陕西知识产权展示中心,今年一系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比如说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拍卖中心、交易中心以及技术撮合等。同时对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也想围绕我们陕西省秦创原发展战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来源:陕西科技报)


陕西科技创新谷将从浐灞生态区崛起


日前,陕西科技创新谷项目建设开工活动在西安浐灞生态区隆重举行。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市长李明远,市政协主席岳华峰,市委副书记韩松,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杨六齐、管委会主任门轩等省、市、区主要领导出席活动。

陕西科技创新谷项目是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合核心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产业资源、资本资源建设的“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型科技园区,拟总投资约16亿元,建成后计划迁入集团总部、部分研究院所、多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多个创新平台。

创新谷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培育省数字行业领军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产业技术和金融管理人才,突破建筑智能化、智能装备技术、高性能碳纤维、半导体等领域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在园区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金融运营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功能平台,成为西安城市东部“创新资源聚集、协同效应明显、成果转化高效”的科技中小企业培育“摇篮”。

据了解,作为省市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区,西安浐灞生态区数字经济示范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已建成丝路创意梦工场、长安大学科技园一期等项目,引进培育数字经济企业245家,实现产值16亿元。除了已“开航”的陕西科技创新谷,即将启动实施长安大学科技园二期、5G基站、浐灞大数据中心、数字科技孵化基地等数字经济项目,以及光纤网络等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陕西科技报


(来源:陕西科技报)

 

西北院科技成果“水电工程钢闸门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通过鉴定

 

日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水电工程钢闸门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通过专家委员会鉴定。会议听取关于“水电工程钢闸门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的汇报,进行深入讨论审议,与会专家高度肯定西北院在水电工程钢闸门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科技成果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在本行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本项目针对水电工程钢闸门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问题,集合设计、科研及运行单位,在钢闸门数字化、标准化设计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本课题基于 BIM 技术提出水工钢闸门数字化、标准设计方法,形成水工钢闸门数值仿真关键技术,提出水工钢闸门数值仿真分析原则,构建了水工钢闸门建模和和三维制图标准,形成数字化,可视化的辅助设计系统,实现钢闸门的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有效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本科技成果成功通过鉴定,在金属结构行业内形成数字化关键技术突破,有效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向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方向方展,为建设“智慧电站”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工程院胡亚安院士主持,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华东院、昆明院、贵阳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西北院相关领导和成果完成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来源: 西北院)

 

《半干旱风沙区光伏电站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日前,西北院牵头完成的《半干旱风沙区光伏电站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

项目针对半干旱风沙区光伏电站在风沙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自2014年起,西北院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通过机理研究、技术研发等,取得了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突破。课题研究揭示了半干旱风沙区光伏电站风沙危害形成的内在机制;构建了适用于光伏电站不同空间单元的人工干预风蚀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筛选出最优措施配置关键技术;提出了一套光伏电站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模式,研发形成光伏电站雨水积蓄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集成技术,实现了光伏电站雨水积蓄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宁夏中自200MW光伏发电项目、恩菲宁夏中卫60MW光伏发电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换流站项目等大型光伏电站及相关科研项目,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 西北院)

 

西北院科技成果通过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鉴定

 

日前,西北院科技成果《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力学特性与变形控制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及《深厚覆盖层上高面板坝建设与长效性能评估关键技术及实践》2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科技成果鉴定。

《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力学特性与变形控制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是西北院联合研究机构,历时二十余年,在国家基金、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充分依托10多个高坝和特高坝工程的勘察、设计、建设,针对土石坝筑坝材料力学特性与变形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与科学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等工作,结合设备研制、工艺构建、理论研究等综合手段,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堆石料的试验技术、基本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坝体设计及填筑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本项目研究成果纳入现行碾压式土石坝规范等11部行业规范,取得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省部级工法5项,出版技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71篇。

《深厚覆盖层上高面板坝建设与长效性能评估关键技术及实践》系统研究了深厚覆盖层上百米级高面板坝工程勘察、设计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该项目首次提出了覆盖层面板坝坝基与坝体防渗系统“柔性”连接型式及效果评价方法,提出了覆盖层不同物探方法的选用和现场布置原则,建立了覆盖层深度、模量系数与适用面板坝坝高的定量关系,形成了覆盖层高面板坝建设的设计准则,构建了面板坝服役期性能评价模型和安全监控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纳入现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和碾压式土石坝设计2部行业规范,取得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工法4项,出版技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42篇。

鉴定会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陈祖煜院士、张建民院士担任主任委员与副主任委员,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峡大学、清华大学、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国家勘察大师、省勘察大师等专家、西北院科技研发部/研发中心及项目组人员参加会议。经鉴定委员会评审,两项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体现了西北院在水利水电行业的领先地位,未来将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体制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在全力推动现有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同时,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 西北院)

108项获批!

 

日前,陕西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结果。2022年,西安理工大学共申报陕西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6项,获批108项,获批资助经费总额870万元。西安理工大学获批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与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列省属高校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获批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立项资助分别是由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许增光教授、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郭仲杰教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胡伟鹏教授。此外,由理学院沈晓芹教授主持的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立项;西安理工大学还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项、省基金重点项目3项、省基金一般项目6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4项、区域创新能力引导计划项目2项、软科学项目10项。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由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基金)、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等五大类组成。肩负着陕西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在促进全省基础学科建设、产业化发展、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省水电设计院近日又获5项实用新型专利

 

近日,省水电设计院取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一种溢洪道溢流面磨蚀修补结构”“一种多泥沙河流闸墩磨蚀破坏修复加固结构”“一种水工渡槽加固结构”“一种可用于潜孔弧形闸门的水封结构”“一种水利工程压力钢管对接装置”,并已成功应用于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这些实用新型专利均从项目设计技术需求和实际工作出发,通过深入实践研究和技术改造,促进科技成果有效优化成工作效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

(来源: 陕西省水电设计院 )